|
吴长春(左)吴长冬(右)兄弟在车间商量船首外板焊接操作方案。 |
本报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张 敛 俞继业 十年光阴十年心。 一个蓝领,究竟可以走多远?十年时间,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员工刘铁一直在“缝”钢板。近日,他和同事杨鹏搭档,在韩国劳动部举办的第25届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战胜各路能工巧匠,获得船体多技能团体赛金奖。 时下,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从技术到审美,“工匠精神”不仅是积累、是传承,更是一种超越。“三星重工”连续15次派工人代表参加韩国奥林匹克技能大赛,进行技术“比武”,夺得焊接、船体多技能团体、舣装团体和电气等项目总共9金14银15铜的好成绩,其中4名工人还获得韩国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韩国劳动部颁发的“长官奖”。 “匠心”背后,是持之以恒、不断求索的毅力。从2005年开始,高中毕业的刘铁便开启了“缝”钢板的生涯。“这就像缝衣服,看起来容易,但要缝得严实缝得干净缝得漂亮就很难。”刘铁打趣道:“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钢板断裂,一条船就可能沉了。有时候真是焊到想吐。” 执着与坚持,使得刘铁练就了一手焊接绝活。如今,他考取了高级技师,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技工,月薪6000多元。在此次韩国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他和搭档花5个小时焊接完成一个船体分段模型,是9个参赛小组中唯一一组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 鼓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三星重工”历来的传统。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革新事务局负责人张雄骄傲地说:“不只是刘铁,我们有宁波市首席技术工人高原,还有获得韩国技术工人最高荣誉‘长官奖’的尚勇、吴长冬、朱承建……公司走出了不少工匠精英。” 一线实践是培育“工匠精英”的基础。多年来,“三星重工”对一线员工的技术培训从不间断,许多中层管理者也是一线员工成长起来的。电焊工吴长冬曾获韩国“长官奖”。一艘船是由一块块钢板、一个个钢结构拼焊而成。小的重一两吨,大的有上百吨,吴长冬就是负责将其一一连接起来。2006年9月,他加入“三星重工”后,不断苦练提高技艺。在他看来,提升电焊工艺,除了肯吃苦,还得爱琢磨。 “不要以为当工人就只动手不学习,一定要两者兼顾。”吴长冬回忆,自己刚入厂时认真干活,努力熟悉工具的工作原理。良好的知识积累,为他后来创新“吸附式半自动焊接”工法打下基础。2013年,他领衔的11人团队工作室成功获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年来,累计产生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如今,“工匠精神”早已渗透在“三星重工”的方方面面。上月底,北仑首个街道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在戚家山成立,主要便是依托“三星重工”进行联合办学,针对辖区企业职工的需求,展开“订单式”培训。“我们一直在营造精益求精做工匠的氛围。”张雄介绍,公司每年会举办针对一线员工的各类技能竞赛,而且设置了专门的奖励机制,鼓励大家改善工艺、创新工法。仅去年就有8个团队和17名个人获奖,奖金总额达96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