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吴玲)5月10日下午,在鄞州五乡某幼儿园工作的汪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能准确地报出她的姓名、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之后,“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可以为她办理提高信用额度的业务。 “免费提升信用卡额度”,这样的骗局汪女士也有所耳闻,马上质问对方是不是要先交“保证金”。谁料“银行工作人员”一口否认,并表示那些是骗局。想到4月底时自己正好收到过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也是关于提高信用额度业务的,汪女士放松了警惕。她想着反正不用花钱,又可以提升信用额度,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她同意了“银行工作人员”关于提升信用额度的提议。 没过多久,“银行工作人员”说查询到汪女士有一次不良记录,需要刷单提升一下信用。所以当“银行工作人员”要求核实汪女士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时,她依然没有起疑,认为没有告诉对方密码就没事。结果,她的手机突然间收到好几条短信,自己的信用卡被人刷爆了,卡里的14000元被转走。 汪女士遭遇的这起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并非偶然现象。如今,不法分子事先会使用伪基站,将含有木马程序的短信伪装成各种服务公众号码,发送至用户手机上。这类短信有一个特点,往往会附有一个网址链接,只要市民点击了,要么直接进入钓鱼网站,要么手机被植入木马程序。此案中,对方对汪女士的各种信息了如指掌,甚至早就知道她的信用卡密码,极有可能就是植入手机当中的木马程序盗取了她所有的个人信息。但要取款,还需要手机动态验证码,因而才出现了上述一幕。 针对这种新型犯罪,民警提醒广大市民:第一,含有网址链接的短信请谨慎应对,极有可能埋着“雷”;第二,网银密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新一次,不要以生日、手机号等信息设置密码;第三,手机绑定的银行卡最好是特意准备的,里面放置的钱不要过多,以免被一锅端;第四,千万不要泄露短信验证码,验证码就是交易密码,一旦泄露,很难保证资金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