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创作的作品在美术馆布展。 (记者 周建平 摄) |
记者 陈 青 通讯员 褚 楚 今年是当代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诞辰100周年,这位宁波籍艺术家是中国新兴版画代表人物之一。“时代印痕———宁波博物馆藏当代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作品展”今日在宁波博物馆开展,展出邵克萍在各个时期创作的71件版画作品,从中可以了解中国新兴版画的前进轨迹,欣赏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版画艺术的魅力。这也是宁波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一。 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 邵克萍1916年5月出生于宁波镇海。1931年,受到鲁迅的号召和影响,他毅然执刀投入到版画艺术的凹凸世界,成为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开始了“文艺服务于民族、服务于人民,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社会”的版画艺术事业。据宁波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童肖鹭介绍,邵克萍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分别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及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收藏。“宁波是邵克萍先生的家乡,是他终生热爱的土地。2008年他将200多件版画原作、原版及手稿等资料捐赠给宁波博物馆收藏,这是他此生规模最大和总结性的捐赠。”本次展览分为《没有硝烟的战斗》《艺术家的责任》以及《独树一帜的创新》三部分,展示邵克萍在各个时期的艺术成就。 邵克萍的版画生涯起步于抗日战争,是抗战让他拿起刻刀,投入到抗击侵略战争的行列。这一时期,一大批作品诞生,既有揭露日军炸弹的爆炸、机枪的扫射和罹难同胞惨不忍睹的画面的《勿忘这一幕,牢记侵略仇》,也有记录英勇抗日的历史场面的《抗战归来》《战时运输队》等。其时,他的版画技法已趋向成熟,创作了诸如《街头》《夜阑人静》《鲁迅画像》及“反内战、反饥饿”运动等一系列著名作品,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邵克萍迎来了创作新时代,经常深入生活,为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所激动,创作主题转向关注建设、关注民生。他还为鲁迅的《一件小事》《社戏》等作过版画插图。“文革”以后开始探索版画艺术语言的革新,艺术上有了新突破,《激流勇进》《甬江春潮》等借助于民族艺术中的装饰原理和形式法则而成。《职责》《南浦建大桥》等更是广泛吸收艺术营养后的革新作品。1979年,北仑港初建时,邵克萍曾到工地上写生,后来创作了《百舸争流宁波港》。 捐作品给家乡是他的心愿 邵克萍的长子邵黎阳也是版画艺术家,昨天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父亲物质要求很低,到最后居住的地方也只有50多平方米,但他对自己的作品严标准,全心全意做自己的事业。他一直主张艺术要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父亲总是说我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坚信以后的坚持。这是宁波人的性格,也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邵黎阳说,父亲留在宁波博物馆的是他毕生最完整、最精彩、也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其他机构要求出版父亲的作品,我都推荐他们到宁波博物馆翻拍。”邵黎阳手上只有五六张父亲的作品,“我不遗憾,把作品捐给家乡是他的心愿。我很赞同父亲的观点:艺术作品要给大家看,不是收藏在屋子里的。所以当时捐赠有个附加条件就是要求举办展览,让作品继续发挥社会作用。我没有跟他要作品自己收藏,等他去世发现家里的作品很少而且不完备、有缺损。” 把200多件版画原作、原版及手稿等资料捐赠给宁波博物馆,邵黎阳归之为“我们有家乡情结”。他小时候住在镇海城关后大街外婆家,“不知道爸爸是干什么工作,但是6岁时候我就可以帮姐姐做美术作业,10岁时到了上海父母身边,才知道父亲搞版画艺术。受他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版画,进了部队后,真正从事版画创作,相比一般的年轻战士,我的成绩是好一点。” “版画是艺术家的手工劳动。”邵黎阳回忆父亲最后一幅作品套色木刻———《太空凯歌,梦圆飞天》时说,“神舟五号升空,他已经90岁了,又找出刻刀来创作,画出来、刻出来、印出来,真的是脑力劳动结合体力劳动。他坚持艺术为老百姓服务,艺术为时代服务。” 展览将持续至6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