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平庸化,城雕才可能成“网红”

  朱晨凯

  

  近日,第二届中国(宁波)城市雕塑设计大赛启动,面向国内外雕塑艺术家、高校设计专业师生、艺术创作团体及个人征集能够反映宁波城市独特魅力、展示“三江六岸”城市文脉的设计方案。记者了解到,目前宁波中心城区拥有城雕近300件,但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不多,难以沉淀为一种城市符号(5月14日《宁波晚报》)。

  城雕往往能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国外一些城雕早已是世界范围内的“网红”: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新加坡的“鱼尾狮”、纽约的“自由女神”等。国内的城雕呢?据中国雕塑院普查统计,国内城雕虽然数量多,但总体缺乏“灵魂”:几根柱子撑起一个球,名曰“开发区大有希望”;几束浪花托起一个球,名曰“长江明珠”;几只手支起一个球,名曰“托起明天的太阳”……

  宁波也差不多,中心城区有城雕近300件,但真正被全国所熟知的“城雕网红”几乎没有。近年来,宁波花了不少力气发展文化事业,如果将城雕作为抓手之一,打造一件甚至几件“网红”级的作品,让人迅速记住“这是宁波”并因此了解宁波的文化,不失为扩大宁波影响的好途径。

  城雕要成“网红”,自身先要“质量过硬”,经得起时间和公众考验。创作者应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不能平庸化。城雕是艺术创作而不是简单的工程施工,高质量、成体系的城雕氛围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一些城雕之所以平庸,并非缺乏人才和物力支持,而是创作者缺乏纯粹的创作环境,一些商业诱惑把城雕过多地与金钱扯在一起,加之题材的限制、非艺术性的追求,就可能束缚创作者的手脚。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则常常将城雕创作等同于建筑施工,注重“赶进度”,容易忽视城雕作品的精神特质。

  管理也不能平庸化,应有所创新。城雕创作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需要管理者、艺术机构、创作者三方联动:管理者提高综合水平和决策能力,避免个人意志与审美情趣带来的“随意性”;艺术机构根据管理者提出的构想,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组织论证,提供科学方案,寻找合适的创作者;创作者则要本着自律和负责的态度,不仅对作品负责,也要对城市环境和居民负责。

  城雕是公共艺术,其“美丑”与公众的接受程度密不可分。评价一件城市雕塑作品,要放在城市空间中去衡量,如果有哪一方面不协调,就称不上好作品。对城雕方案,公众应能够行使投票权,决定选用哪一件;建成后,公众也应有否决权。对一些平庸或与环境不符的城雕,建立退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让保留下来的城雕既符合城市的文化品位,也符合公众的精神期待。

  选择城雕,就是选择最能代表城市精气神的作品。像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拓荒牛”,因为与城市历史、文化、精神和品位高度契合,深入人心成了全国“网红”。事实上,宁波对城雕发展也早有定位:用雕塑的形式彰显名城神韵,展示时代精神,突出港口特色。希望此次城市雕塑设计大赛,能够选拔出一些符合宁波城市特质的城雕作品,在传播宁波城市文化和形象方面发挥作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