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董小芳 通讯员张立 陶琪姜)又到毕业季,许多大学生将踏上求职道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免被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掉入“求职陷阱”。昨天下午,海曙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诈骗犯罪案件,除了庭审各方,还有几十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邀旁听,现场学习防骗技巧。 去年6月,刚毕业的小张从网上看到了一家名为飞凰娱乐管理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联系后,小张顺利获得面试机会,地点在市区某酒吧。面试前,一名所谓公司负责人告诉小张,只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服装费,就算面试成功。信以为真的小张立刻交了钱。不料,之后对方却杳无音信。 据悉,像小张一样被该场骗局诈骗的有40余人,诈骗金额计3.1万余元。 “听起来这样的骗术有点‘老掉牙’,但对于求职心切又缺乏经验的学生而言,还是会有人上钩。”承办法官介绍,本案中受害人多数为在校大学生,而且有些学生受骗后竟然给骗子当起了助理,再去骗其他人。这也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我鉴别能力以及相关法律意识。 法官提醒,求职过程中,任何企业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费用的,都属违法。预防求职陷阱,首先要正确选择求职渠道,可以到人才市场实地应聘,网络求职要选择正规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同时,要多了解招聘公司的情况,不要轻信“开价”诱人的招聘信息。第三,要多掌握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好大学生求职防骗工作,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教育。让大学生能正确辨识职场陷阱,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当天的人民陪审员、浙江万里学院教授王军锋建议,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互联网招聘网站的监管力度,去伪存真,让不法分子无法通过网络实施诈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