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滥用“新常态”折射三种“病”

  尹卫国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两年来,新常态的解读被过度引申化、扩大化,由经济领域蔓延至政治、社会、党建、反腐等各个方面。针对这种现象,习总书记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归入新常态(5月11日人民网)。 

  习总书记分析了对新常态认识的三种偏差,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窃以为,习近平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定外延,阐明了认识、分析和驾驭新常态需要掌握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及科学方法,指明了正确引领新常态的方向。

  如果单从字面解释,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谓“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笼统解释显然难于读懂读透新常态的深刻内涵。据专家分析,习总书记所提“新常态”是经济领域的一个“专用”概念,针对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其特征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中国经济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笔者认为,这三个特点可用两句话解读。首先,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这是一种趋势性和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其次,应对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对策与手段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包括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新常态”层出不穷,什么文化新常态、教育新常态、旅游新常态、房地产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反腐倡廉新常态等,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让人眼花缭乱。新常态被过度引申和泛化,明显冲淡了作为经济领域概念的本义、特色及特殊内涵。

  在笔者看来,滥用“新常态”折射出三种“病”。首先是“时髦病”,不做分析、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用,自以为戴上新常态的“帽子”就是与时俱进,工作就显时尚新潮。殊不知,这是无知和不动脑筋的浅薄,新常态不是“时髦词”,不是“一个筐”,不能啥都往里装。

  第二是“概念病”。在一些人的思维中,概念就是创新,这是曲解与误解。新概念具有领航作用,但概念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对号入座,才能正确地引领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与光荣传统,空喊概念无异于说空话、说大话、放空炮。况且,把用于引领经济工作的“新常态”,生搬硬套地“罩”在其他工作头上,不是实事求是,而是教条主义,对指导工作非但无利而且有害。

  第三是“懈怠病”。新常态成为少数地方和部门懒政、不努力、不作为的托词与借口,工作有困难、不好做、做不好,统统归结于“新常态”。习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创造精神推动发展。如此,才可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