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天一阁藏甬上景观刻石拓片特展上,宁波中山公园碑记让参观者驻足。(记者 周建平 摄) |
本报记者 陈 青 通讯员 李洁莹 乌莹君 灵桥、中山公园、天封塔……这些宁波人再熟悉不过的景观建筑,你可知道它们的身世?你是否还保留着当年在这些景观前拍的旧照?你可曾从天上俯瞰过这些景观? 今天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围绕“博物馆与文化景观”主题,天一阁博物馆推出“风物素影———天一阁藏甬上景观刻石拓片特展”,引入最先进的虚拟现实体验技术,深度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参观者感受新旧更替的宁波半个多世纪来的巨大变化。 22件刻石拓片均系首次展出 据介绍,展览以宁波民国时期甬城景观的刻石拓片为主要展品,配以现存风貌的图片,22件刻石拓片均系首次展出。记者在现场看到了《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碑》《中山公园碑记》《东庆桥碑记》《鄞县县立女子中学新建学舍碑记》《重造五佛镇蟒塔功德碑记》等拓片。据悉,有一部分原碑已经不复存在,即使是保留下来的原碑,其风貌也和当时的拓片有相当距离。 “把藏品从库房选出来,让藏品与当下相结合,与社会相融合,更好地突显碑帖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天一阁工作人员昨日告诉记者,这些刻石碑记大部分为名家撰文书写,系高振宵、吴昌硕、钱罕、朱复戡、沙孟海、赵叔孺、李瑞清、陈训正、冯幵等名家之作,“是研究地方文化和城市变迁的重要历史实物,更是加深对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了解的绝好教材”。 工作人员介绍了《重建灵桥碑记》,此碑由当时的县长陈宝麟撰文,当代书法巨擘沙孟海书写,书画名家赵叔孺篆额,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建成。从碑文可以得知,早在唐长庆年间,刺史应彪造十六舟,排列成浮梁,列板于舟上,镕铁作为索缆始成桥。建成之时,天上突现彩虹,于是得名“灵桥”。然而,历经宋元明清,浮桥屡屡损坏。至民国,当时山洪暴发,飙风骤至,灵桥损坏严重,于是,当局决定重建一座坚固的新桥。经过社会人士捐款助资、聘请工程师测勘桥梁,终于建成钢筋水泥的现代灵桥。“碑记上还呼吁江北新浮桥也可以这样建造,‘无使灵桥专美于前也’。” 市民参与讲述甬上景观故事 这次展出的是宁波人熟悉的文化景观,天一阁把它打造成“身边的内容,百姓的展览”。熟悉又亲切的天一阁、女子中学(宁波二中)、钱业会馆等承载的是市民的记忆和情感。展览前,天一阁的工作人员邀请宁波市民讲述与这些景观有关的故事,展示不同时期与这些文化景观的合影,并制作成视频短片在展厅中播放。“希望在无声的展览中融入娓娓叙述,变单纯的观展为共同参与,在记录、展示普通百姓与文化景观关系的同时引发更多的共鸣。” 视频记录了一位80后的年轻大学老师讲述两代三人与中山公园的故事。“对她来说,中山公园是个特别值得留恋的地方,她的母亲、她的先生以及她本人都曾经在中山公园同一个景点前留影。她在参与天一阁的‘我与甬上文化景观老照片征集’活动时发现,原来年轻时候的妈妈也保存了这样一张照片,中山公园承载了她的童年、她先生的少年、她母亲的青年的记忆,这些景观在他们的生活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高清VR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 本次展览引进的是目前最先进的4K高清VR(虚拟现实)设备,“选择宁波7处文化景观,也是展览拓片里有的内容,让参观者实现沉浸式体验。”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昨日抢先体验了一把,非常规视角下的灵桥、中山公园、天一阁、天封塔展示了独特的魅力,而且没有一般VR眼镜带来的眩晕感和颗粒感,非常清晰。“配合这个展览我们这次采用了实景体验,在今后的展陈中,将不断引入新技术,为大家打造新奇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