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鲍宗献:

从“首席工人”到翰墨高手

  本报记者 周燕波

  通讯员  陈敏健

  

  昨天,“不忘初心———鲍宗献书法作品展”在月湖景区的群星展厅亮相,展出鲍宗献创作的楷书、行书、草书等40余幅书法作品。

  鲍宗献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清逸俊秀,温润雅致,显示了他遵循传统文墨又刻苦磨练的深厚根基,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览,获得过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等荣誉。

  今年52岁的鲍宗献向记者回忆了自己与书法结缘的故事。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还是高中生的他有一次订课外阅读杂志时,误订了一份《书法》杂志。因为心疼那5元钱的订费,他就决定好好读一读这本杂志。没想到正是这本杂志在他心里埋下了书法爱好的种子。

  1982年高考时,原本学习成绩出色的他发挥失常,与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最后考进了宁波师范学院读物理专业。高考失利让他产生了在书法天地中寻求慰藉的念头。于是,他买来笔墨纸砚,开始每天几小时沉浸在白纸黑字的艺术世界里。1985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镇海骆驼的一所职业高中任物理老师。也是在这一年,通过别人介绍,他结识了甬上书法名家陆天波,并拜他为师,开始正规、系统地研习魏碑、行书、隶书等,书艺有了大幅提高。两年后,他又调到镇海职业教育中心任教,成了一名边教边学的钳工课老师。因为教学工作出色,他被市总工会、劳动局授予宁波市“首席工人”的荣誉称号。  

  钳工讲究精密细致,做的产品不能有丝毫之差,因此需要极其冷静、周密的思维,而书法往往需要即兴挥洒的才情,让外人称奇的是,在这两个一文一武、截然不同的天地里,鲍宗献却进出自如,周旋有余。拿惯了锯子、锉刀的手,到了晚上却又能潇洒自如地挥豪泼墨,在笔锋的点划转折之间享受书法带来的精神滋养。

  2013年,快进入“知天命”之年的鲍宗献又自费赴北京大学书法名家工作室的高级研究班进修,师从胡抗美、曾翔、李相国等书法名家。这一年的进修经历,为他重新打开了另一道通向书法高峰的道路。“经过这些名家的指导点拨,我明白了书法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还得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融进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要练四五小时的书法,为了找到一种创作的感觉,有时他几乎一整天泡在书房里,不停地写。从1982年起,鲍宗献在书法领域里已跋涉了30余年,现在,他除了自己创作之外,还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传授弟子、培养后人的工作之中。“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书法让我体会到了积累的力量。然而,这力量同在五千年文化浸润下的书法的博大、深厚相比,又显得何其渺小,渺小到积三十年之功尚不能窥其一斑,所以我的脚步不能停下来。”鲍宗献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