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明 编者按:“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正在成为全市上下共同关注的话题、凝心聚力奋斗的目标。何为“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如何制定科学完整的评判指标?宁波如何立足现实,“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不久前,市博士联谊会在镇海科技市场举办专题沙龙,与会博士围绕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主题,集思汇智、建言献策。 一、何为“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 怎样才算是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成员?至今尚未有一个权威的定论,政府和学界各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方建新认为,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有三种衡量方法,一是按照经济总量(即GDP)进行排序,位居全国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前10位的,就是第一方队成员;二是若干项主要经济指标按权重综合后进行排序;三是主要经济指标加上反映城市规模的主城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数按权数进行综合后排序。按第一种方法,宁波在2006年曾位居第9位,但在2014年滑至第15位,2015年又升至第13位,重返第一方队并非易事,但也很有可能,需要大家努力。 赵全军认为,衡量大城市第一方队应该是三个标准的综合。第一个是体量标准,包括GDP和财政收入、城市面积、人口规模等;第二个是功能标准,是不是枢纽,包括交通枢纽、物流枢纽、贸易枢纽等;第三个是软实力,包括城市治理水平、城市品牌和知名度、城市文化等。 徐苏涛认为,GDP这类体量指标只是门槛,并非是第一方队的真正内涵。第一方队的内涵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第一是“灵魂层”,一个城市的核心灵魂是其是否具有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战略、新的价值观念,第一方队城市要有这些;第二是“内核层”,要有较高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有一流的新兴产业,有良好的结构、层次和形态;第三是“延伸层”,要有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协调、生态良好、社会安定;第四是“辐射层”,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李克让认为,第一方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应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应该是“五位一体”协调推进,这样才能够真正有影响力,才能成为大城市第一方阵的成员。 二、宁波跻身第一方队的条件与不足 宁波“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宁波要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之易事,但也非不可实现之梦想。宁波既有着良好的机遇与条件,也面临着不足与挑战。 吴向鹏认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有着良好的外部背景。一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宁波加快发展提供巨大机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宁波有着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机;二是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大趋势,给宁波发展带来机遇;三是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给宁波下步发展提供新动力。但是,宁波发展也面临着产业结构欠佳、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储备不足、要素资源瓶颈、环保压力增大等矛盾和问题,需要补上短板。 傅晓认为,宁波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层次不够高端、产业集聚不够集中、专业化程度不够强、知名品牌比较缺等问题,临港工业、传统工业比较多,布局又比较散,缺少像深圳那样的高新产业集群;在城市功能方面,国际化程度比较低,对外开放停留在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等方面,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还不够;国际化的人才也十分紧缺。在信息化方面,尽管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比较早,但推进速度不够快,对电子商务发展重视不够,远远落后于杭州;在文化建设方面,宁波虽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现在城市文化水平不高,很难看到有宁波城市文化的精彩展示,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 宋炳林认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具有一些比较优势。一是城市实力比较强,从2012年开始连续几年进入全国城市排行榜前十名,从某个程度反映了宁波整体的基础条件、商务设施、专业服务能力、产业配套等方面都得到了认可,这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二是“透明政府”的建设得到认可。根据中国社科院发行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近10年来宁波排名一直位列前三,有几年稳居榜首。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加强政府与公众、企业沟通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三是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比较强。根据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发布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宁波在过去8年共6次获得该称号,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宁波也获得了四连冠。从这一角度看,宁波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呈现出了同步增进的状态,具有良好的协同性。但宁波在优化投资引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有所弱化,还存在着人才竞争力、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短板。 俞海宏认为,宁波下一步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港口经济圈”建设问题。港口是宁波的最大资源,在过去30多年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面临着港口管理体制调整、兄弟港口城市竞争等挑战和最大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瓶颈。二是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如何建立的问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培育、传统产业如何激发活力、制造业创新平台如何建设、体制机制如何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力如何提升等。这些都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吴向鹏还提出,宁波缺少“思想碰撞”“思想激荡”的场所与氛围,对比深圳、杭州、南京、苏州、武汉等城市,宁波营造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氛围不够。同时,宁波在寻找机遇上着力不够,抢抓机遇能力不强。而杭州就抓住了信息经济这一机遇,培植了一个阿里巴巴,打造了“天堂硅谷”的优势,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呈现出了先发优势。 三、宁波跻身第一方队的方向和路径 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要明晰努力的方向,找准合适的路径。 郑铣鑫认为,首先,全市上下要有努力向上的意识,有想法、有战略、有目标,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第二,必须充分发挥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比如,要把博士等高素质人才的智慧、成果转化成科技进步引擎,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市博联在这方面应该起到助推作用;第三,要紧紧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云制造等,推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赵全军认为,宁波要成为一流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人才经济。深圳能够成功转型,主要就是依靠人才、依靠创新,大力发展人才经济,将自己打造成亚太创新中心。宁波要强起来,就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集聚,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使宁波像深圳那样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方建新认为,宁波应当着力建设“港口经济圈”,充分利用宁波港口和区位优势,深化推进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争创开放型经济新局面,以不断提升宁波城市功能,提升宁波经济发展水平。要在港口功能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合作上确立自己的地位。 俞海宏认为,宁波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激发传统制造业新活力;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新实力;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从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宁波的环境吸引力。 徐苏涛认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要着力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朝远看才能从近看,宁波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要高,特别是规划起点必须得高,不能过于关注眼前,人有远虑可免近患;二是朝上看才能朝下看,宁波一定要着眼于国家战略,着眼于全球性机遇,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战略,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三是朝外看才能朝内看,要着眼于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走出去才能引进来,要主动出击,推动企业资本海外投资,这样才能把市场做大;四是越开放才能越创新,要敞开胸怀与人合作,只有开放合作才能有效利用他人资源、他人成果,为我创新所用,加快创新步伐。 郑堤认为,宁波要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博士首先应当发声,发挥积极作用。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经过系统、正规的专业教育,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巨大作用。宁波现有5000多名博士,大多已经成为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创新活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博联应该搭建联络和交流平台,把在甬博士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高知特长,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为宁波顺利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