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春平 刘诚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工作重心。目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些部门积极性不高,激励不足,约束不足;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胶着状态。 不少地方政府更多地是在观望和等待,公职人员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主动性不强,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由于怕担当风险和缺乏明确的主线,改革推进较为缓慢。不少部委的改革方案仍然以缓解局部问题为主,突破不多,离现代国家治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改革具有风险,而短期收益并不明显,因而公职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并不高,更多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任务及压力。 造成改革困境的客观原因是,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改革处于胶着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五个:一些改革本身没有完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良好的制度及社会规则没有明确,需要强化社会规则的重建;怕“乱”以及对风险的顾虑多;长期和短期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利益机制没有理顺。 面对当前的改革推进缓慢的状况,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更积极地推进各项改革,重点包括明确整体规划、建立恰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居民的监督和参与积极性等。 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整体规划,明确如何改革、改革的路径目标等。明确重点是简化规则、恰当对利益再分配。从中央层面,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对改革做出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图,避免碎片化。改革需要简化规则,减少繁琐的行政程序。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强化社会的透明度,建立更为公开透明的社会规则。 加强对改革的研究,深化对改革的把握和认识。目前对改革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由于历来对改革的研究较为零碎,在如何理解“现代国家”和“治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上存在不少含糊之处;在如何将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性相结合上,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模糊地带。 提高公众对改革的参与,调动公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智慧,提高改革的共识。不仅要强调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对于存在的争议需要公开,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改革。 健全公职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实现“非禁即入”的管理模式。促进政府放权,同时,真正实施事后监管措施,着力提高社会效率。需要调动公职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投入到事后监管之上,降低改革后的风险。鼓励官员大胆创新,允许试错,调动执行层面的积极性。对改革试错与腐败要区分对待。在强调追责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误者,鼓励干事者,充分保护好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大改革实绩考核权重,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正确用人导向。 提高执行力,将既有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改革的政策举措同样面临如何落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主动落实,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约束机制。在机制设计上,要考虑政策是否能得到真正实施,从激励和约束两个层面,更客观地研究改革的措施能否得到真正实施和应用,强化决策的科学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