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京剧社票友在表演《四郎探母》。(周燕波 摄) |
本报记者 周燕波 通讯员 陈敏健 京剧这门在北方盛行的国粹级剧种,在宁波这座江南古城也有一群痴心不改的“粉丝”。昨天下午,市文化馆四楼多功能厅里传出一声声或高亢豪迈或婉转清亮的京戏唱腔,原来这是群星京剧社正在举行庆祝成立十周年的汇报演出,一群来自宁波全市的京剧票友相聚一堂,以一台精彩的京戏演唱会共同追怀京剧社走过的十年历程。 群星京剧社是市文化馆群星艺术团下面的一个艺术团队,成立于2006年9月,刚开始成员只有不到30人,目前有70多个成员,骨干成员有40多人。群星京剧社成立时,主要成员是原宁波京剧团的一些演职人员。群星京剧社理事长王利定介绍,宁波原来有两个京剧团,一个是宁波地区京剧团,另一个是宁波市京剧团。早年曾在一家机械厂当工人的他因从小酷爱唱京剧,1970年考入文宣队,1974年文宣队改为宁波京剧团,他在团里唱大花脸。1979年,宁波京剧团因市场原因改为宁波越剧团,团里的演职员除了有一些被合并到浙江省京剧团外,大多数被迫改行,分流到各行各业。王利定当时就调到了市展览馆工作。人虽然离开了京剧舞台,但王利定还是割舍不了京剧情结。只是没想到过了30多年后,他才与京剧重续旧缘。2006年,王利定从市文化馆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行政上的事务少了许多,于是他萌生了组建京剧票友社的念头,他的想法不仅得到了文化馆的支持,也立即得到了众多“潜伏”在基层京迷、票友们的呼应与支持。当年在京剧团的老同事、老朋友再次相聚,心情自然格外激动。更难得的是年过七旬的原宁波京剧团、后转入省京剧团从事作曲和琴师的罗守信也自告奋勇地加入了这个团队,参与指导和筹备工作。 正因为有这样一批资深会员的加盟,所以群星京剧社一出世就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京剧社分演员组和伴奏组,演员组又细分为老生组、花旦组、花脸组等。在成立当年的10月,群星京剧社的两位成员就在省十大城市戏曲演唱联赛区中获得铜奖,其中一位就是王利定。 与越剧、甬剧相比,京剧在宁波是一门非常小众化的戏剧艺术,传承更加困难。京剧社的成员基本上是中老年人,怎样让这门誉为国粹的艺术在宁波散发芬芳?群星京剧社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京剧进校园”的推广工作。江北慈城镇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故里,他们与慈城中城小学合作建立京剧培训基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罗守信、王利定、白海英等人组成京剧辅导组,每周去学校辅导孩子,从京剧的历史教起,形体、唱腔、经典唱段等一一传授。没过几年,这些孩子就能在舞台上字正腔圆地演唱京剧经典选段了,当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时,京剧社的成员感慨万千,他们依稀看到了京剧传承的希望。 有了中城小学的成功经验,群星京剧社信心倍增,相继在江东区东柳小学、东海小学等学校开办了京剧兴趣班,有意思的是许多孩子的爷爷奶奶原来只爱听越剧,后来也渐渐迷上了京腔戏韵,成为京剧社的忠实粉丝。 据王利定介绍,宁波的京剧票友社团大大小小也有十几个,不过,令他们自豪的是,群星京剧社有罗守信这位作曲与琴师,故也有自己创排作品的能力。2007年,他们根据方言作词,创排廉政京歌《两袖清风》,受到各界好评。2011年,已经76岁的罗守信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写出了曲谱,创排了一出独幕京剧小戏《爱心托起希望》,在鄞州区的一台慈善晚会演出时好评如潮。 10年来,随着群星京剧社名气的增长,最近一年来,象山、宁海、北仑、镇海等地的票友也纷纷慕名而来,加入到京剧社,每周六上午,他们风雨无阻地来到市文化馆进行集训。唱花旦的刘晓辉原来是沈阳京剧团的演员,因为嫁到象山,她不得不与心爱的京剧表演舞台告别。“现在,我在群星京剧社这个大家庭里找到了归宿。”刘晓辉感慨地说。 “希望在宁波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京剧,尤其欢迎年轻人加入,大家一起努力弘扬京剧艺术。”81岁高龄的京剧社会长罗守信诚恳地道出了自己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