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6-05/30/A12/NBRB20160530A12b003.jpg) |
民俗展览为民间人才作品提供了展示舞台。 |
![](../../../images/2016-05/30/A12/NBRB20160530A12b004.jpg) |
看到什么都能捏出来的面塑达人丁逸儿。 |
![](../../../images/2016-05/30/A12/NBRB20160530A12b005.jpg) |
用铜丝作画的民间高手。 |
![](../../../images/2016-05/30/A12/NBRB20160530A12b006.jpg) |
清刀木雕走入课堂。 |
本报记者 周 琼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本版供图 周琼 说起人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院士、海归、高级专家、高技能人才?没错,这些高大上名称后头,的确是人才。不过,想必你也一定听说过“高手在民间”吧?如今,随着我市民间人才“万人计划”逐步在各地落地,“人才”,这个曾经“阳春白雪”的名词,正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注意到,我市的人才新政25条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人才创业创新,实施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定期开展遴选活动,市县两级遴选1万名左右民间优才,其中遴选市级民间优才1000名左右,加大培养力度,激励支持民间人才扎根基层创业创新。 如今,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一门绝活、一项爱好,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琴棋书画,抑或种植养殖、理发裁剪,乃至是善断家务事的“老娘舅”,都有可能成为民间人才,进入我市的人才库。 民间人才“亮 ”出来 58岁的宁海胡陈乡腾达村村民鲍明沛没有想到,初中毕业,当了40多年箍桶匠的自己,有一天会和“人才”这个词沾上边。如今,不止老鲍戴上了“人才”这顶帽子,他的朋友圈里,挖掘整理泥金彩漆工艺的黄才良和陈龙,也都成为当地的“民间人才”。 20世纪7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鲍明沛挑着简单的行头开始了走家入户的箍桶“生涯”。然而,十几年后,随着铅制用品和塑料制品占领市场,鲍明沛的职业生涯被拦腰斩断。“祖辈留下的手艺丢了实在可惜,虽然东西人家不要了,有时技痒也忍不住自己做上几个过把瘾。”因为心中的这份惋惜,鲍明沛一直不愿丢下自己的手艺。几年前,随着当地泥金彩漆工艺的再现,鲍明沛的箍桶手艺重新有了用武之地。去年3月,由鲍明沛创建的宁海县得心坊艺术馆开馆,馆内展出由他收藏及制作的木制作品,供游客参观及购买。他说,这些木制品的使用价值已经被艺术和观赏价值所取代,到访的游客对这些精美的木制品赞不绝口,还会买上几件带回去。箍桶这门行将消失的古老手艺,正借着现代休闲旅游的东风,枯木逢春,充满商机。 和老鲍的经历类似,同样进入宁海县民间人才库的还有因为“一时心软,答应继承父亲篾匠手艺”的前童上杨村村民杨维炉。在学会了父亲所有的编织技法后,原本觉得“做篾匠低人一等”的他深深爱上了这门“山里人的艺术”,并将之发扬光大。杨维炉将宁海山水、人文融入竹编手艺中,化作一幅幅精巧的竹编画。他的竹编社,将寻常的竹制用品,变作了精巧的工艺品,甚至吸引了境外买家前来采购。 记者从宁海县有关部门了解到,为了找出像鲍明沛、杨维炉这样隐藏在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此前,宁海对全县18个乡镇(街道)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普查。第一次普查,他们将目标对准了民间文艺人才。根据人才的数量、分布和专业技能,当地建立了一个民间文艺基础人才库,涵盖声乐、书画、文学、雕刻、剪纸等36个门类的文艺骨干,舞蹈、戏曲、舞龙、舞狮等15个门类的文艺团队。摸清了“家底”,接下去就是“给名分”,宁海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宁海县民俗文化代表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民间文艺骨干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对照各类民间文艺人才标准,采取“一评二演三推荐”的方式,选拔出包括民间文艺表演创作人才、群众文化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和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在内的103名民间文艺人才。鲍明沛、杨维炉等脱颖而出。 除了这些精巧的民间艺术和工艺传承,位于我市中心城区的海曙区,则将民间人才的概念再度延伸:会捏栩栩如生的面塑,能煮人人爱吃的本帮菜,把油赞子卖成了“宁波老字号”,这样的人是不是人才?海曙区人才部门给出实实在在的答案:是! 在海曙区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民间人才名单里,曾感动整个甬城的面人姑娘小丽入围;新典社区的居民们把小区里能拉会唱,一个人就能上演一台戏的说唱和独角戏“高手”沈根发老伯送入了“民间人才库”;在“81890”工作的邱静波凭着自己在公共交通查询中“活地图”的绝活也入围民间人才;大热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的编舞王挺竟然也是暗藏在海曙民间的“高手”。一个囊括9岁到82岁年龄段的全新人才库正在海曙焕发活力。 而在鄞州区,一批从事社会工作的“老娘舅”同样陆续进入人才序列。 民间人才,正在宁波各地,逐步“亮”出来。 民间人才“聚”拢来 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散落在各地的民间人才,各有特色,各有绝活,然而,他们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散”。如何把分散的“高手”们“聚”起来,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我市各地更是高招迭出。 在宁海县,对于一些传统民间工艺,当地搭建各类平台,促进其互通有无。泥金彩漆工艺的发掘回归给了箍桶手艺“活”过来的机会,而根据泥金彩漆工艺需求设计的八角桶、荷花盘等特殊的木桶,又让泥金彩漆有了更鲜明的展示舞台,并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欢迎。同样作为浙东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的清刀木雕,“以刀代笔,刀刀见工”,不打磨、不上漆,但纹理清晰、色彩淡雅,木雕技艺的传承人和当地沉醉于古戏台修复的传人之间的碰撞,让双方都发现了广阔的拓展空间。 对于遴选出的民间人才,宁海县也通过文艺骨干研修班、声乐戏曲班等形式,促进文艺人才的技艺切磋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表演技术和工作能力。 在海曙区,对“海曙能人”的寻访,使得300多名能人进入人才储备库,其中,有90%以上的“能人”,此前从未进过任何人才序列。在“能人库”里,他们走到了一起。 “用心做一双好鞋”,坚守手工制鞋40年的鞋匠顾国平师傅,通过电视纪录片吆喝着要收徒传承手艺;能用木头制作出宁波名桥的董定源老师傅,结识了精于木雕工艺,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周枫,新老木匠一见如故,开展了技能的交流。同时,许多热衷DIY的创客找到了这批拥有精湛民间手工艺的“草根达人”拜师学艺。 而在鄞州,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一批在社会救助、纠纷调解、应急处置和公益服务领域颇有建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纷纷成立了工作室。这些优秀的社工,正通过传、帮、带,传承自己的绝技,培养接班人。一些“婚姻俱乐部”活跃在社区内部,新老“娘舅”帮助居民化解着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孕妈妈工作室成了准妈妈获取孕育指导的好去处;牵手亲子俱乐部内,社工帮助居民培养更为融洽的亲子关系。 民间人才“动”起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民间人才的发现培养,远非一潭静止不动的水,民间的“高手”恰似一脉源源不断的清流不断涌现。记者了解到,我市部分已出台民间人才专项政策的县市区,均将民间人才纳入了长效管理范畴,其人才等级也有灵活多元的上升渠道。同时,各地还纷纷结合当地实际,“用”好这些民间人才。在海曙区,民间人才可优先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优先申请授徒传艺,对从事非遗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及宁波“老字号”店铺经营、管理、生产的民间人才,可优先入驻或推荐入驻历史街区、特色商业区块、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专业市场、特色楼宇等产业集聚区,并给予优惠和扶持。版画、木雕能人周枫就依托自己的手艺,设立了“五谷画坊创意助残中心”,招募指导15名残疾人通过制作艺术品维持日常生活。当地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挖掘民间人才学艺成才的故事,能在积极发挥民间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传递正能量,同时他们还将“开展传承活动,培育后续人才”纳入民间人才认定条件,全力支持各类民间人才招募和培养接班人传承手艺。 在宁海,为了让民间人才走到聚光灯下,当地依托“天天演”“戏剧进农村”“百姓大舞台”“宁海之夏”等诸多平台,给民间人才更大的展示舞台,充分发挥民间优秀文艺人才的骨干作用,以演代练、以赛代练,在展示自身技艺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在诸多民间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下,目前,宁海的“前童行会”、深甽“十月半”民俗文化节、西岙正月十八“抬龙”节、西店銮驾婚庆节、强蛟鰆鯃节等民间活动越办越有特色,更好地传承和展示了民间技艺。 同时,宁海还将不少民间人才请入课堂,将泥金彩漆、清刀木雕等传统工艺纳入当地学校课程,常态化培养非遗传承人。电视讲座形式的非遗公益课堂,也让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文艺表演人才等民间文艺人才得到更多讲授民间技艺的机会,让民间技艺进一步走近群众。当地还通过探索“公助民办”模式,助推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艺术博物馆、古船博物馆、江南民间艺术馆等十余家民营博物馆建设。 民间人才的培育,在宁海,正同保护传统文化、繁荣群众文化和壮大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产业”,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更加融入生活,为当地民间文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相关链接 民间人才如何选拔和扶持? 海曙区民间人才“百人计划”自2015年开始实施,拟在5年时间内,在全区有计划、分类分层认定、培养、选拔一批有“一技之长、一门绝活、一项爱好”的民间人才,包括区级“民间优才”和基层“民间人才”两个层次。其中,区级“民间优才”不少于20名,基层“民间人才”不少于100名。选拔具体分为文体艺术、生活生产技术、特色产业和创业创新四大类别。 宁海县首先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进行地毯式的文艺人才普查,建立全县民间文艺基础人才库。通过普查发现,全县有36个艺术门类民间文化骨干520人,15个门类的文艺团队500余支、近8000人。当地采取“一评二演三推荐”方式选拔民间优才。“一评”即公开评选一批群众文艺带头人和群众文艺骨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赛”即通过举办宁海县十佳歌手大赛、“宁海之秋”群众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比赛展演挖掘人才;“三推荐”即面向全社会通过个人自荐、村居或团队推荐、乡镇街道文化站组织推荐的方式推选人才。目前,已选拔出103名民间文艺人才,其中民间文艺表演创作人才42名、群众文化带头人20名、非遗传承人33名、民俗文化研究人才8名。 在海曙区,当地发文明确了民间人才的“名分”,获得两级民间人才不同称号的,由区和街道给予一定奖励。民间人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符合破格条件的,优先予以破格申报,可根据工作需要,优先参与当地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大课程研究,优先申报各类教育培训、学术交流、专著出版、个人展示、授徒传艺等补贴。对民间人才工作室、创新团队等,给予一定的经费、场所支持。 在宁海县,当地制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落实繁荣群众文化奖励措施,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优秀文化产业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民间人才的培养通道,当地还通过定期评选“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潘天寿艺术奖”“柔石艺术奖”等,使全县民间文艺人才和团队保持旺盛生命力。(周 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