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生态建设 你我同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宁波”铸就永续发展

———宁波生态文明建设再出发

  水清河畅
  LDAR技术探测无组织废气排放
  洋溪城区段
  燃煤锅炉拆除
  美丽乡村
  市民踊跃参与治水
  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王晓 摄)
  南区污水处理厂

  本版文字 冯瑄 生态宣

  市生态办和宁海新闻办供图

  5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但生态文明的宁波运笔,即使一瞬,也浓墨重彩。

  5年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纳入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宁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确立。

  5年间,宁波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成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全市能耗累计下降18.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

  5年间,宁波全域化推进生态环境整治,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回归人们的视野:“480条黑臭河道提前一年实现‘水清河畅’”、“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3%,比2010年上升了12.4个百分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累计4个县(市)区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市)区”……

  5年间,绿色GDP的政绩考核深入人心,宁波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

  从此,“生态文明”构成了定位宁波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宁波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如同一棵根系磐固的大树,日益枝繁叶茂、果实盈枝。

  改革创新篇

  规划统筹先行,制度创新引领

  对每一个宁波人来说,脚下的土地,在2016年开始变得不一样。

  在9784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一条摸不着的红线正在生长,它的名字叫作“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条崭新的线,分量却很重,决定着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去年底,宁波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并作出实施《规划》的决定。该《规划》成为全省首个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规划,宁波也成为全省首个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由人大颁布实施的城市。

  推动城市总规、国土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有机融合,突出优化生态空间布局,这是宁波坚持规划统筹、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

  “树高千尺,唯有根深。”宁波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发展战略为根,以规划统筹为根,以制度创新为根。 

  “十二五”以来,宁波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城市总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多规融合”,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的空间体系,突出强化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及重点海域、港湾生态建设行动,加快形成良好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体制机制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动力源泉。这是制度日趋完善、政策频频出台的5年:

  ———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在实施《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生态带管理的实施意见》,按照保护优先、限制开发、分类治理原则,突出强化对中心城生态空间的长效管控。

  ———完善环境准入制度,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机制。严格按照宁波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管控措施和负面清单,执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制定出台《宁波市排污权回购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规范并活跃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

  ———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积极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地方立法,《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抓紧颁布实施。构建环境监管执法“大网络”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基本形成市、县、乡(镇、街道)、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

  绿色发展篇

  GDP穿“绿”装,低碳铺“新”路

  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减排在首位,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

  去年,杭州湾新区众创园获得9000万元国家第4批专项建设基金。而在前年,那里还是全省最大的漂印染园区。

  杭州湾新区是宁波落后产能淘汰的样本。近年来,一场舍弃“黑色GDP”的攻坚战早已在全市各地打响。

  鄞州,一年336个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被“一票否决”;宁海,5年否决不符合环评能评的项目680个……去年,宁波再出“重拳”—————全面启动节能降耗“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整治提升25个“低小散”行业。

  统计显示,“十二五”宁波坚持落实地方和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总量、单位能耗“双控”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和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全市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8.7%。整体关停落后企业408家,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审核比例达100%。重点整治提升31个重污染、高耗能块状经济区域。

  减排方面,按期建成“十二五”列入国家减排责任书范围的慈溪市北部污水处理厂提高负荷等6个减排项目,1852家列入“十二五”省、市重污染企业全面完成整治提升,超额完成“十二五”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低碳发展是经济腾飞的“新引擎”。今年的巴黎地方领导气候峰会上,峰值目标约束下低碳发展的“宁波模式”受到全球500多个参会城市和地方代表的肯定和关注。

  产业结构低碳化。宁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行列,并形成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

  能源结构绿色化。近年来,宁波加快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全面建成“禁燃区”1083平方公里,年削减煤量80万吨。“世界最大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在杭州湾新区并网”“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村’在鄞州龙观李岙新村并网投用”……可再生能源在宁波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为74.72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同比增长54%。

  为了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宁波提出: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积极推进低碳港口、低碳机场、低碳物流、智慧配送等项目建设。其中宁波舟山港先后完成224台龙门吊“油改电”、投运1000多辆LNG集卡车,今年5月全省首个高压岸电项目正式投运。

  加快节能减排,坚持低碳发展,5年来,宁波铺就了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7.4%,较“十一五”末增加了7.2个百分点。

  治理强基篇

  让蓝天常现绿水常青

  前不久在全市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暨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宁波大气污染治理再出“重拳”。3年内,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整治,涉及12类重点排放行业的700家企业。事实上,宁波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污染治理技术早已在全省推广运用。

  5年来,宁波坚持把环境整治放在突出位置,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导向,全力打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环境治理“组合拳”,及时破解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治气”是宁波生态环境整治的“重头戏”之一。针对大气污染,宁波制定并出台了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1+6” 专项行动方案。累计在“禁燃区”内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使用设施1441台,开展130家化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化工行业94.4%)有机废气治理工作,削减VOCs超过1200吨,累计淘汰黄标车110574辆,超额完成省下达淘汰任务的同时,黄标车回收拆解淘汰总量居全省第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比例逐年上升。

  水是生命之源。“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5年来,宁波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市、县、乡三级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提前一年完成480条河道“清三河”治理目标,实现7846条河道“河长制”全覆盖,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土壤治理方面,危废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进度居全省前列。

  生态修复“快马加鞭”。我市积极推进森林宁波等创建行动,森林覆盖率达48.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平方米以上。东钱湖纳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范围。在重点区域生态整治上,全市国省道公路和铁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区域全面建成烟尘控制区。

  “美丽乡村”留住更多“乡愁”。漂亮农房、洁净小路,配以菜场、公园及医疗服务,象山方家岙村是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这5年,宁波培育美丽乡村先进乡镇38个,建成省级森林村庄149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市)区4个,省级生态县(市)区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96个,省级120个。

  在全面向污染“宣战”同时,针对环境违法行为,宁波全力打造环境监管执法最严城市。依法整体关停杭州湾新区印染园区和鄞州电镀园区内共计89家企业,取缔整合余慈地区2195家废塑料企业或经营户等,一批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十二五”期间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突发事件发生。

  高端访谈

  “十三五”是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小康要全面,生态是关键。去年年底,国家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宁波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未来5年,如何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只有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才能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市生态办主任褚孟形表示,按照去年12月25日市委第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载体,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发展方式绿色化、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补短板、破难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并持续改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基本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城市。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不断优化。全面落实各县(市)区、园区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规、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规划深度融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执行工作,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

  ———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加速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的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以技术、品牌、绿色为核心的经济竞争力基本形成。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约束性指标,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确立,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到2020年,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达85%以上,列入国家、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0%,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强化。

  ———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绿色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推行,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速健全。初步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保障体系,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全面确立。

  5年生态文明建设大事记

  ———2011年7月 宁波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2011-2015)》。

  ———2011年10月 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宁波生态市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及实施办法》。

  ———2013年5月 中共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率先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2013年9月 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宁波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15年底前完成全市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到2016年全市水体、大气、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2014年2月 宁波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总体方案》,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亲水宜居之城,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5月 《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4-2017年)》通过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印发实施,到2017年我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优良天数逐年提高。

  ———2014年6月 镇海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15年3月江北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七批省级生态区,标志着我市实现省级生态县(市)、区全覆盖;2015年5月,北仑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区现场验收,江北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2016年1月,宁海县、象山县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 

  ———2015年8月 《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通过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2016年2月,宁波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三次全会表决通过《条例(草案)》,将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颁布实施。

  ———2015年8月 《宁波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通过宁波市政府审议并报省政府批复;同年12月29日,宁波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关于实施《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的决定。

  ———2015年12月 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市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主动谋划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环境监管网络。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正式批复同意宁波市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宁波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

  百姓说<<<

  同心共筑碧水蓝天

  环境监督员、退休人员陆晓华: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不仅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是加快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市一些餐厨垃圾处理企业还存在垃圾发电后产生的肥料销路不畅等困难。真心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推动环保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让我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华侨城社区居民、退休教师王敏静:5年来,宁波加快推进“五水共治”,多措并举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治水和治气能做好“长远”文章,这既拷问执政理念,也考验执政智慧。宁波应尽快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防止污染反弹,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碧水蓝天”。

  宁波光年太阳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松成:抢抓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新商机,加快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主动为社会减少碳排放。接下来,将以龙观为试点建设“光伏小镇”。此外,还将与家电跨界合作,全面实施万户新能源家庭电站项目,届时光伏将走进更多家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