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部署。重要讲话是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立即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报刊发4位社科界专家学者的文章,就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入推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畅谈看法,以期引发更多思考。 坚定理论自信 加强理论创新 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 王海娟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又即将迎来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论自信,加强理论创新,提升发展质量,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宁波新一轮科学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这既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客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数量积累阶段转向质量提升阶段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大有作为。 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挑战也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应加速扭转“重数量、轻质量”“有专家、无大师”“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的状况,从以往偏重于“繁荣学术理论”的阶段转入到今后“繁荣学术理论”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并重的阶段。 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要求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能力和水平方面,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称。宁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必须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实现从“社科大市”向“社科强市”转变。 第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就是要在发展脉络上坚持继承性、民族性。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宁波具有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既拥有天一阁、河姆渡遗址等历史文化载体,又涌现了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浙东学派思想大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就是要传承我市这些不可多得、地域特色明显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第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就是要在发展导向上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就是要以全市上下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实践来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构建新理论,真正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社会大众素养提升做好服务。第三、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就是要在发展支撑上彰显系统性、专业性。作为一个区域而言,宁波要在构建我国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重点实施“五个一批”举措,推动新时期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优质发展 在新形势下,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围绕“提高社科发展质量”这一主线,坚持“服务党委政府、服务社会大众”两大方向,按照“融入大局、提升能力、注重实效”三大要求,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四大功能,实施“五个一批”举措,为宁波加快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更为有力的精神引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特色彰显的优长学科;二是强化社科平台引导,推出一批咨政有力的优秀成果;三是优化研究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优势聚焦的智库载体;四是创新社科普及方法,打造一批影响突出的品牌活动;五是加快社科甬军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为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宁波贡献 陈利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回顾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思想学术贡献时,历数了孔子等25位思想大家,其中宁波就有两位———王守仁和黄宗羲。学术界公认,王守仁的心学(王阳明心学)和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成为明代和清初时期引领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高峰。在思想学术方面,历史上宁波做出了远远超过自身地域实力的贡献。 根据李磊明主编的《璀璨的文化星空———浙东学术文化名人》一书,民国初以来,从宁波走出了一大批思想学术名家,如经史学家陈汉章、教育家蒋梦麟、国学大师马衡、幼儿教育家张雪萌、哲学家法学家吴经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历史学家黄云眉、童书业、王仲荦、文学理论家邵荃麟、党史学家胡华等。另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从入选的1278名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出生城市分布来看,杭州市和苏州市最多,各有27人;无锡市有25人,位列第三;宁波市有24人,位居第四。这些说明,宁波也是思想学术名家人才辈出之地,尽管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是在外地接受高等教育并做出自己的成就的,但也体现了宁波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得到较快发展,呈现出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但毋庸讳言,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很不相称,也未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与城市实力相应的应有贡献。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很重要的是要以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自身应有贡献为新标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总的要求,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总的遵循和努力方向,来谋划推进宁波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从宁波生动的实践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成果,这是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个核心任务。宁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站在宁波的最前沿,实际上就是站在中国道路的最前沿。对宁波经验的提炼和概括,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宁波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要聚焦于宁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研究,推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 其次,要精准发力,瞄准、聚焦一批重点研究领域。一是宁波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国家层面有重要学术地位和价值的研究领域,如王阳明心学研究、黄宗羲和浙东学派研究、包括弥勒文化与禅宗文化在内的佛教文化研究、宁波帮研究、天一阁地方志文献研究等。二是服务国家战略又与宁波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如东海研究、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港口经济圈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国—中东欧研究。这方面,宁波要学习借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成功经验,结合培育建设新型智库寻求重大突破。 第三,要善于借力外部高端资源,借助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一流研究机构和国内著名高校的合作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好宁波籍人文社科专家的优势,共同设立重大研究平台,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加强高端研究人才培养,打造更多国家级水准的精品学术项目和决策应用成果项目。 (作者为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副院长、副主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陈正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前所未有繁荣的发展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呈现的现状与时代的要求、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使命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学术风气浮躁、成果低水平重复、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人习惯从西方的理论和框框出发而非从中国的实践和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和研究,盲目崇拜西方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照抄照搬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学科研模式,以至于在有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这一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无疑是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当前须在以下方面更多地用心着力: 首先,要认真学习、搞懂弄通马克思主义,解决好知和信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的前提是真懂真信,知为行之始,信则为行之动力支撑,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下功夫认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领会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只有在解决了不“知”和“知”不足、搞懂弄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产生自觉认同,转化为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只有在解决了“知”和“信”的基础上,才能在研究实践中,面对多种思潮交锋交融的环境,面对马克思主义遭遇的各种挑战和质疑,有一种坚定的定力和自觉的行为选择。 其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立场问题,实质上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现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在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坚持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厘清“为什么研究”“为谁研究”问题,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必须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做到既坚持又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以创新的研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一是时代的变化,二是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创新精神,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 第四,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最终落实到对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办法的研究上来。问题是时代的号角,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对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本地区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拓展了无限广阔的问题领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探索、提供回答。新的历史发展环境和社会转型期,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其内蕴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多重功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具体研究中去,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并在研究和回答一个个具体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五,在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上,不仅要坚持学术标准,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标准。虽说学术研究无禁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听任西方思潮、错误随意泛滥于我们的学术研究之中,对于那些明显违反重大政治原则的思想和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立场,并予以严肃的回应。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郑湘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心中的感觉是那样的“近”———因为讲话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贴近当今世界社会跃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脉搏,贴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的历史坐标,贴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实践愿景;学习讲话,心中的感觉又是那样的“亲”———作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深深感受到了总书记的“诚挚的问候”,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强调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论断的思想意蕴和实践价值;学习讲话,心中的感觉更是那样的“新”———因为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并提出要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新高度,开阔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新视野。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应始终立足中国实践,认准根本标志,把握核心问题,坚持理论创新。 立足中国实践。总书记在阐述五个“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的要求时,首先揭示的是五个“面对”,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导向。舆论的纷纭需要理论的聚合,改革攻坚需要理论破冰。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理论必须回应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只有立足实际,直面问题,才能有好思想。有好思想,才能有好思路;有好思路,才有发展的宽广大路。 认准根本标志。顺应时代要求,担当光荣使命,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必须与时俱进加以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今天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就是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途径,将本原的、鲜活的、富有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实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把握核心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需要的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具有时代气息的理论;需要的是能够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给人民带来最真实的利益福祉的理论;需要的是能够贴近大众生存发展实际、贴近大众思想认识实际、贴近大众学习生活实际,贴心贴肉生动鲜活,真正说出人民心里话的理论;需要的是能够成为人民精神世界的坐标和成功实践的指南的理论,这就是我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矢志不渝的研究导向和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 坚持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总书记讲话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神圣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与时代共奋进,与人民同呼吸,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篇章,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凝心聚魂,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作者为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