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翠叶红花知春到 砥砺奋进奏华章

——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五年综述(2011—2015)

  本版撰文 李磊明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集中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文化强市建设的火车头。

  5年殚精竭虑,5年春华秋实。自2010年底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市社科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把好方向、当好智囊、建好机制、育好人才”的总要求,以服务中心大局和服务社会大众为导向,依靠各会员单位和理事单位,凝聚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力量,在创新理论研究、开展社科普及、加强组织建设、培育人才队伍、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发展中聚智咨政,在探索中锐意创新,社科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把好正确方向,思想引领功能逐步凸显

  五年来,全市社科界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思想引领功能进一步凸显。

  始终把坚定政治立场、把好事业方向作为推动社科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市社科界相继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理论研讨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术论坛、“‘四个全面’在宁波的实践”座谈会等十余场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开展“坚定信念、与党同心”主题教育活动,把全市社科工作者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上来,不断增强理论清醒和学术自觉。

  始终把深化研究作为转化学习成果、提升学习实效的重要途径。先后在市委党校设立“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和“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组织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在宁波的实践”等一系列研究。《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等3部专著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类二等奖,资助出版《全球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等5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专著。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向全市社科界推出“宁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课题。

  始终把扎根基层宣讲普及作为发挥理论先导作用的落脚点。通过设在基层的宁波社科讲坛、社科普及基地,向群众深入浅出地解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了解和支持,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推动宁波改革发展。五年来,共开展宣传中央精神、解读时政热点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讲座665场,听众达6万余人次。

  二、聚焦发展大局,社科研究成果日渐丰硕

  五年来,市社科界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凝聚力量,创新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咨政类课题研究,积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始终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作为体现社会科学价值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市各研究机构都设立了报送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内参平台,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各高校、党校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22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40个,全市各高校、市委党校共设立市级以上部门功能性合作平台47个,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市社科院(市社科联)主办的《宁波社科内参》(2013年改名《宁波社科简报(决策参考)》)共刊发106期,在市委办公厅《宁波信息(领导专报)》上刊载研究成果14项,在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决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始终把事关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五年来,市社科界以各类课题研究为重点,鼓励学术创新,向上借力引智,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市各高校、市委党校共承担市级(含市级)以上纵向课题318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105项,同比增长94%,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71项,同比增长51%。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和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上取得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出版社科类学术著作579部,其中宁波文化研究工程著作20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立项765项,包括与市教育局联合发布的教育类规划课题93项。全市各高校、市委党校获市级及以上奖项304项;获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6项;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0项;对我市5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4项省级项目给予配套资助。市社科联还组织全市社科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事关宁波全局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先后出版《国家海洋经济战略与宁波发展路径》《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全域都市化:宁波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选择》等多本专著。此外,坚持每年编撰《宁波发展蓝皮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积极为宁波发展建言献策。

  始终把推动学术交流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础工作。宁波是省内首个举办社科界学术大会的城市。五年来,举办4届宁波市社科界学术大会,其间,共举办大会学术活动、专场学术活动、社团专题学术活动109场次;征集到论文1245篇,公开编纂出版文集10本。受邀在学术年会作报告和点评的专家达百余位,现场听众逾2万人,有效促进了我市社科界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始终把与中国社科院等高端院校开展战略合作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年来,设在市社科院的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宁波基地共接待7批40余名来甬调研的专家学者,完成4项基地课题和20项委托课题研究。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宁波市政府开展第二轮战略合作,并在市社科院设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宁波工作站。此外,依托设在市社科院的上海大学宁波社会调查中心开展课题合作研究。这种跨区域、高层次的战略合作,为宁波借用“外脑”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依托。

  三、服务市民群众,社科普及实效愈加显著

  五年来,市社科界充分发挥人才荟萃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传播理论,普及知识,在宣传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市民人文素养、提升城市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始终把社科普及月活动作为扩大社会科学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作为全省率先举办“社科普及月”活动的城市,宁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以品牌化运作模式打造社科普及工作品牌。五年来,每年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市上下联动举办大型广场义务咨询、知识竞赛、研讨会、报告会、展览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500余场次,为群众提供各种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

  始终把社科讲坛作为提升市民公众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各街道、社区学院等基层单位共设立了45个社科讲坛授课点,其中包括2011年与市委组织部合作设立的4个远程教育授课点。2015年,与中国宁波网联合开办“社科云讲坛”。五年来,宁波社科讲坛共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2300余场次,直接听众愈25万人次。

  始终把科普基地建设和编撰通俗读本作为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手段。自2013年以来,我市共设立了29家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其中13家被命名为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同时,余姚、慈溪等地还命名一批县级社科普及基地。五年来,各社科普及基地组织开展主题活动达600余次,直接参与人数21万多人(次),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五年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委党校联合,先后编撰出版《全面推进“六个加快”通俗读本》《践行“三思三创”、推进科学发展通俗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俗读本》《宁波全面深化改革通俗读本》《“四个全面”在宁波的实践通俗读本》等理论普及读本,赠送给全市各街道、社区图书室科普读本达7.5万余册,引导广大市民通过学习人文社科知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生活品质。

  四、夯实基层基础,社科人才队伍稳步壮大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科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学术团体网络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发展,为繁荣和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组织保障。

  始终把推进会员单位建设作为夯实社会科学基层基础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象山、余姚、慈溪、宁海、江北、鄞州、奉化都已成立了社科联组织(余姚、慈溪、鄞州还成立了社科院)。2013年底余姚梁弄镇成立了全省首家乡(镇)级社科联。全市13所可建立社科联组织的在甬高校,已全部成立高校社科联。目前,市社科联共有会员单位106家,比五年前增加了24%。

  始终把规范研究基地建设作为社会科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支撑。研究基地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主攻我市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0年启动第二轮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设立的12个研究基地学术研究集聚的特点日趋明显。在此基础上,2013年设立了第三轮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1个,发布研究基地立项课题268项,出版著作33本,并修订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加强对研究基地的指导和管理,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团队的建设。

  始终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市社科联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采用滚动式的培育方法,对社会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在项目、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五年来,共选拔三批106名学科带头人培育对象,培育出青年学科带头人56名。作为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每两年评选一次,共有15人入选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理论人才。五年来,通过搭建项目平台、开展学术交流、进行成果推介等方式,推动高校社科类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队伍。截止目前,我市高校(党校)拥有人文社科类教师约5300名,其中,正高职称约470人,副高职称约1500人,博士近800人;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5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107人入选市级人才计划。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十三五”是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一圈三中心”的发展蓝图已然绘就。时代的变革离不开思想文化的创新,而思想文化的创新又离不开哲学社科界的知识与智慧。

  新的五年里,宁波哲学社会科学界将以更多大的担当、更强的信心、更优的水平,围绕“建设质优社科(提升社科发展质量)”这一主线,坚持“服务党委政府、服务社会大众”两大方向,按照“融入大局、提升能力、注重实效”三大要求,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四大功能,拟好研究“试卷”,用好智库“大脑”,答好宁波“问题”,加快形成与宁波城市地位相适应、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社科事业发展格局,为宁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好示范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更为有力的精神引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特色彰显的优长学科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研究。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宁波发展实践”专项研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宁波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

  深化推进文化研究工程。进一步深耕宁波地域特色文化和当代宁波发展研究,依托专题研究,重点扶持“阳明心学”“浙东史学”“宁波‘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等特色领域发展研究。

  二、强化社科平台引导,推出一批咨政有力的优秀成果

  强化社科研究的咨政导向。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市党政领导圈阅课题等为载体,紧密结合党委、政府决策需要开展咨政研究;进一步做强《宁波社科简报(决策参考)》,优化《宁波发展蓝皮书》专项课题申报制度,聚焦专题、拓展影响力;推进完善社科专家库,促进库内资源的更新与共享,加强专家库在社科研究中的应用。

  构筑系列化、综合性的社科交流传播平台。加强与媒体合作,开辟理论专版、专栏和专题,解读政策精神、展示研究成果;利用与中国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的契机,以宁波社科界学术大会为重点,适时推出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品牌学术论坛。

  三、优化研究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优势集聚的智库载体

  集聚社科研究基地的重点攻关方向。按照“决策最需要、基础最贴近、特色最鲜明”的建设导向,鼓励现实问题类研究基地围绕市委、市政府“十三五”发展部署,积极与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市级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推进专业化、持续性的跟踪研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咨政研究能力的高校智库学术团队。

  推进社科研究基地管理方法与运作机制的创新。力求形成一批研究方向明确、优势特色明显、人才队伍集聚、科研成果丰硕、服务社会显著、学术交流活跃的智库型社科研究基地。鼓励各研究基地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跨层级的研究资源整合,推进理论创新、政策研究与基层实践、市情调研相结合。

  四、创新社科普及方法,打造一批影响突出的品牌活动

  提升社科普及品牌影响力。继续做好宁波社科普及月、社科讲坛等品牌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普及渠道,力争逐步形成覆盖面广、活动频次高、品牌影响力大的新颖社科普及体系;大力推广“社科云讲坛”等社科普及节目,优化宁波社科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站的互动功能,将其打造为本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科综合资讯平台。

  优化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与基层党委、政府的联系,把社科普及基地与服务群众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群众日常关注的主题,分类打造特色化的社科普及基地,健全基地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效果。

  五、加快社科甬军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营造社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走出去”,支持社科学者参加学术活动、访学交流,探索推进常态化的学术进修、学术休假制度;鼓励人才双向交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党政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互派人才、挂职锻炼;继续推进青年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创设社科领军人才专项扶持计划,对青年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中涌现出来的特别优秀的人才,探索设立一批社科领军人物工作室。

  探索推进社科人才制度创新。推动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加快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科人才使用、评价与激励制度;加大对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强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的咨政导向,进一步探索联合研究、合建研究基地、建设工作站、聘请客座研究员、高级顾问等“柔性引才”制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