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视野与家乡观念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带来的启示

  王 辉

  

  本人的学术兴趣,主要是从事当代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近日读了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发觉这本书虽为历史著作,但其由古及今的历史视野,对中国人家乡观念的深切关注,对当代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具有很多的启示意义。无独有偶,本人在2014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变革时代中的流动人口》的前言部分,就专门谈及历史与家乡问题,后生小辈如我者与一代国际汉学大家孔飞力的观点竟不谋而合,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禁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之感。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显学。然而,一者由于研究者主要来自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等领域,二者社会科学本身主要是关注当下的经验现实,所以纵观当前流动人口研究现状,绝大多数是就当下说当下,缺乏历史的视野。

  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孔飞力主要的精力是研究历史流动与跨国流动,即研究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人移民东南亚及欧美的历史,但是,宏观的大历史视野,使得孔飞力将视野上溯到晚明时期,向下触及作者成书的2008年。所以,孔飞力在这本书中也隆重提及了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由此可见,宏观的视野与渊博学识,使得孔飞力能够“通古今之变”。

  孔飞力的研究证明,其一,历史学而不仅仅是社会学,也可以介入当代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领域;其二,当今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必须基于现代化史的角度,再也不能就当下说当下。

  历史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的经验与现象,但是,历史学又不能不关注影响人类社会行动的终极性的思想观念。而家乡观念———从情感、风俗、组织、文化角度而言,都是影响中国人包括近现代移民运动的终极理念。在过去,中国人关注社会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文学和哲学,而家乡则是文学和哲学最为关注的命题。当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科学正式兴起,并取代了文学和哲学而承担起研究社会的重任之后,就将依然存在的家乡问题也一并抛弃了。当今研究流动人口的学者也照样对此忽略不见,偶有提及还将其置于犯罪和破坏社会稳定的语境之中。

  导致这一学术现状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中国人身在此山中的文化局限,而西方学者反而对这种“他文化”的显著特征非常敏感。像研究晚清民国移民史的国外学者裴宜理在《上海罢工》、顾德曼在《家乡、城市与国家》、韩起澜在《苏北人在上海》中,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全部内容,旨在说明家乡情结对移民的经济行为与政治行动的影响。孔飞力在《他者中的华人》里也同样对此作了深切的关注,例如华人的移民渠道、职业、方言、同乡组织、社区生活、衣锦还乡的梦想,以及家乡观念与民族主义、国家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另外,关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国民性,历来是国内学界的一致共识,但是孔飞力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只要政策许可或者在生存环境存在落差的“推拉”情况下,中国人并不总是固守本土、老死乡里,而是选择奔赴他乡,另谋出路,正如民谚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又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也。

  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孔飞力的另一种解释。他认为,中国人的家乡情结,并不仅仅限于空间地域和血缘群体上的“在一起”,还包括与家乡及亲人“保持联系”的感觉;中国人的迁徙并不意味着与家乡和亲人的本质分离,而只是表明这种联系在空间维度上的扩展而已。这一观点非常新颖,如果以此来观照当代中国流动人口,便会发现由于交通、通信工具(手机和网络)的发展,他们与家乡“在一起”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且新的方式让他们在加快融入流入地的同时,又加深了与家乡的联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