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位不同学科老师同上一堂课

市实验小学融合课让人大开眼界

  本报讯(记者蒋炜宁 海曙记者站朱尹莹 通讯员池瑞辉)这样的课堂您见过吗?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轮流上台介绍本小组的创意设计。而原本应该站在讲台前的5位老师静静地坐在课堂里,随时准备就孩子抛出的问题予以指导。前天下午,市实验小学403班的这堂课让人大开眼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双手提着垃圾袋,腾不出手翻垃圾桶盖的情况。我们组设计了内部装有超声波传感器的垃圾桶,只要手在桶前晃一下,桶盖就会自动打开。”然而,也有让这组孩子苦恼的事,传感器总会出错,有时会无序翻盖,这可怎么办?

  危险区域超声波警示器、超声波防盗装置……一组组孩子登台亮出创意,也坦陈遇到的技术难题,需要老师们的“外援”。

  开学初,源于语文书《蝙蝠与雷达》一课,来自5个学科的老师凑在一起,紧紧围绕超声波这一主题,开展了多学科融合教学。先由语文老师讲解了这篇科普短文,而后由数学和科学老师分别就超声波的行程和基本科学原理细细讲解。接下来由信息技术老师引导孩子发散思维,将超声波运用到生活中去。于是孩子们一个个脑洞大开的创意呈现出来。怎样把一个创意变成具体可感的实物,找老师学技术,与伙伴一起一次次尝试,失败之后再修正。前天拿到课堂里的7个小物件基本成型。

  5个学科的老师先后登台,将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归类,贴到白板上,再启发孩子们找相应的老师帮助解决。一改传统满堂灌模式的沉闷,气氛十分活跃。

  据介绍,今年初,市实验小学在三、四、五三个年级段推行融合课程改革。

  前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肯定了这堂围绕超声波的融合课程。他说,教育应当帮助学生架构起一个完整的工程思维。融合课程就是要起到这一作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