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图 洪茜茜 |
记者 王 佳 由宁波市社会组织促进会主办的2016“塑协杯”宁波市第四届公益项目设计大赛正火热进行中。 今年的参赛项目呈现出了新的关注点和公益模式:不管是传统的扶老还是帮助新市民项目,“暖心”又“走心”;助学与扶贫,更加注重“授人以渔”;网络搭台,让公益更高效…… 扶老项目“暖心”更“走心” 在公益项目中,扶老是最传统的项目,今年的大赛也不例外。只是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助老更关注“心灵层面”。 海曙新芝社区60岁以上老人已有1468人,其中单身老人180人,大部分为独居老人。有些老人性格较内向,不愿出门,有些老人陷入老伴去世的悲伤中无法走出,有些老人常年独居,缺乏交流,患上了失智症,目前社区半失智、失智老人约有50名。 新芝社区申报了“营养邻里”单身长者互助项目,希望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以“杏林春暖单身老年人俱乐部”为平台,为社区单身长者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慰藉与社会关注的需要。 文昌社区申报了“倾听10分钟”独居长者热线访谈项目,该社区原有一支“春风访问小组”团队,主要服务社区困难群体。出于现实的需要,社区打算在该团队的基础上再招募有一定心理咨询背景的志愿者,作为“线上志愿者”关注社区独居老人的内心需要。 汪弄社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区,老年人有3070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604人,90岁以上的老年人87人,百岁老人1人,独居老人142人。他们在社区老年人需求调查中发现,陪聊、探视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 如何满足老人的这一需求?汪弄社区申报了“暖心豆工坊”项目,希望通过这一载体,在适当提高老年人营养水平的同时,打造“日间探访”这样的形式,来做实对老年人的服务网络。 在关注老人“内心”的同时,不少社区针对老年人的当下需要,精心设计助老项目。 江东王家社区申报了“公益药箱”家庭药物安全项目,该项目计划购置家庭医药箱200套,发放给辖区里200户残疾、困难、高龄老人家庭,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并增加日常药物服用卡制作,进行两月一次药箱检查评比活动。 针对涉众投资诈骗中受害多为老年人的现状,江东东城社区申报了“精益求金”长者学理财项目,通过案例解析、模拟操作等形式,让老年人了解理财、学会理财、安全理财。 绿色与特色公益理念频现 在这次参评项目中,涌现出了不少集环保、徒步、健身、交友为一体的公益项目。 “万水千山环保行”宁海保护母亲河志愿项目共设12站,每站以露营或徒步的方式,在宁海及周边地区,提倡“环保公益,人人参与”,引导广大青年、户外运动爱好者、驴友及市民朋友用手机、相机、微博、微信等纪录和宣传山水之美,并随手清理徒步过程中发现的垃圾,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态环保理念。 江北和鄞州“不约而同”地申报了有关“游步道”的低碳出行公益项目。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周末徒步古道等周边“微旅游”活动逐步增多,仅江北的北山游步道,节假日游客日均达到了5000到1万人次,鄞州有古道29条,徒步爱好者和游玩者近千人。这些古道的保洁压力陡增,江北和鄞州申报的项目旨在通过志愿者身体力行的示范表率,唤起更多的人共同关注环保,低碳出行,随手公益。 还有些项目看似普通,却很有意义,独具特色。 “公共安全啄木鸟”余姚城区公共安全隐患检护项目,主要对城市安全隐患点进行定期排查,对安全监管缺失之处进行解危处理,并将处理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快速解危处理,如路面突起的螺丝、破损的窨井盖、外露的电线等;保护解危处理,发现后通过拍照先行进行保护性处理,再及时联系相关责任部门做妥善处理;众筹解危处理,对非市政公共项目的设施,通过众筹、捐赠助筹等公益方式来解决隐患问题。 “城市美容师”镇海区环卫工人健康关爱项目,则计划用一年时间为镇海区1000名一线环卫工人免费做身体检查,将关爱送到他们的身边。 有别于传统的送温暖送实物方式,“美好人生”建筑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看电影学心理项目,通过穿插心理学点评的“绘声绘影”活动,开启他们的心灵之旅。 “聚侨暖巢”海曙安丰社区侨眷互助项目、“民族团结大牵手”海曙汪弄社区少数民族居民服务项目、“军民一家亲”江北拥军服务队项目,都将服务的目光投向辖区内的特色社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携手共建和谐幸福家园。 根据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的抽样调查,慈溪市2742名残疾人低保户中,40%左右的室内照明线路存在搭接混乱、线路老化,甚至金属线路直接裸露,开关接触不良等诸多安全隐患,该中心为此申报“灯亮了,心暖了”慈溪残疾贫困家庭电路安全维修项目,为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室内照明线改造,消除安全隐患。 “互联网+”成公益新助力 受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传统公益曾一度面临需求与资源难以匹配的尴尬,而互联网却打破了这一藩篱。这次参评项目中,有部分项目借助互联网,为公益事业提供了无限可能。 “明日菁英”大学生就业实践互联平台,由市人才中心及各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合作承办,致力于服务宁波市高校大学生和企业,通过定向精准匹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寒暑假见习、实习及就业机会。 项目设计运用了互联网思维,大学生和企业在注册登录这一平台后,从注册到岗位推荐、面试以及实习,均实行流程化管理,最后可形成学生和用工单位的互评报告。这一评价机制将为大学生提供一份极具含金量的实习记录,也可以帮助企业提前了解和定制人才。 “互联网+田园”象山土特产农商平台扶贫项目,将线上线下“全线”打通,通过围绕农产品商务频道信息管理,积极推介象山优质优价、安全放心的网销农产品,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定期分批组织培训农产品经纪人,举办果蔬新品种、新技术培训会,邀请省市有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开展考察和现场观摩活动,开展“一对一”帮扶服务,经常性到田头帮助技术把关和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水平。 互联网公益大大缩减了善款和公益资源的筹集进度,让更多的弱势人群得到广泛关注,发挥人人公益的力量,塑造互联网环境下全新的公益生态。 由宁波市善园公益基金会牵头开发的公益项目“善园网”公益平台,自去年11月18日正式上线后,短短40多天时间,由该平台发起的28个慈善众筹项目,累计捐款额超过100万元,参与捐助者超1.18万人次,此次他们申报了该平台运维支持项目,希望能更加有效地整合市场公益资源,让公益更加高效、便捷。 兼具传统文化和科普阅读 宁波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很多名胜古迹,这次参选的公益项目中,有很多将项目与地域文化保护、推广结合了起来。 “非遗月月汇”象山民间艺术传承培训项目,通过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非遗项目公益培训,如鱼拓、渔民画、剪纸、麦秸画、鱼编、贝雕、鱼骨画、风筝、碑拓、鱼灯、竹根雕、鱼印等,使学员能在短期内掌握技能的主要精髓,挖掘独特的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个节日背后,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最有活力的青少年中间,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却日渐式微。如何让青少年“爱过”、“会过”传统节日,并过出“门道”和“内涵”,海曙牡丹社区申报了“一节一聚”传统佳节老少同乐项目,通过社区老人回忆传统、讲述传统,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逐渐在社区内兴起过传统节日的热潮,在坚守与传承中,营造温情与敬意。 校园时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匠心独运,将为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定制校园纪念品与回收再利用二手书籍相结合,申报了“时光机”公益创业项目。 科普文化与公益文化相结合,是慈溪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所申报项目“星星点灯”的一大亮点。通过“星星点灯大课堂”未成年人社会体验站,以“全国劳模”、“全国最美志愿者”钱海军为灵魂人物,开展“电力王国环游记”“跟着钱海军叔叔做公益”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体验活动。 文化的传授可以是充满童趣的。互联社区志愿者联盟申报了 “大自然课堂”项目,他们在前期走访中,发现不少孩子虽然通过书本认识了森林,却不认得社区里的植物,为改变这种状态,他们将通过联系社区,组织自然教育志愿者的培训,带领孩子在葱郁的社区绿地开展植物课堂活动,感受地球家园的美好,同时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对于文化的传播载体图书,海曙安丰社区申报了“易趣”图书置换与阅读项目,项目旨在利用社区公共阅览室,拓展其功能,让它成为书籍交换的集市平台,发动居民给家里长期闲置的书籍“做运动”,促进孩子间的相互交流,培养从小“低碳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为困难地区征集帮扶书籍。 无独有偶,慈溪大爱接力志愿服务队也看到了图书漂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很多书籍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而成为闲置的沉睡图书,另一方面,新书籍较高的价格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又喜爱阅读的孩子来说是一道迈不过的槛,他们愿从中“牵线搭桥”,通过组织读书故事会、图书义卖、图书置换等活动,让阅读变得像呼吸那样自然。 建设型助困“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洪塘街道第四个纯农民安置社区,孙家丽园小区安置了原孙家村和洋市村村民986户,小区现已入住700多户1500多人,其中老年人、“4050”人员尤其是妇女较多,他们“洗脚上田”后,没有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通过日常走访,社区了解到这些妇女村民都有较好的针线功底,经常给子女、孙辈编织毛衣、拖鞋,却也仅限于此,无法为家庭创造收入。 为此,社区萌生了“布约而同创意手工坊”项目,该项目尝试探索“社区牵头、社工参与、社会组织实施”的三社联动模式,由“宁波云帆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实施执行,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青少年等群体,免费提供拼布、家居布艺、发饰等技能培训,对手工骨干免费提供创业指导,免费提供手工作品义卖及展示平台,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义卖所得的20%将作为公益金,用于开展社区助老、助残等公益帮扶活动。 “e起找出路”江北区困难人群电商创业项目,则扶持有较强自主创业意愿的身体残疾人士,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培训课程、政策扶持,帮助他们通过投身电商产业,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实现自我价值。 福城社区作为城市拆迁和农村拆迁相融合的安置型社区,通过摸底调查,发现小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多,被征地失业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年龄大等特点,福城社区邻里中心为此开发项目,此次申报了“福罗米”江东福城社区创业就业助跑站,借助社区创业指导服务站平台,实现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全覆盖,通过结对帮扶,使创业成功人士帮助若干有创业意向的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授人以渔”,不仅关注个人就业,还关注一个人的终身幸福。 “借我一对翅膀”江东东胜街道残障人士联姻项目,通过搭建平台,帮助残疾人树立更加自信独立和勇敢追求爱情的人生态度。项目由“大河妈妈红娘团”具体实施,采用“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帮助单身残障人士寻觅幸福。 留守孩子帮扶注重持续性 让孩子们感受恒定的关爱,是本次留守孩子帮扶项目中关注的重点。 贵州黔东南州加榜乡是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一个二类贫困乡,由于起步晚,基础十分薄弱。全乡小学在校生人数758人,大部分学校师资薄弱,缺少图书、体艺设备,卫生、住宿条件极差,当地大多数儿童为长期或季节性留守儿童。 “彩虹之家”宁波华茂基金会扶助贵州留守儿童学校项目“应时而生”,一方面,通过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制度建设,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彩虹之家”采用标准化建设,硬件以当地的学生宿舍为基础,增加一些生活、精神、文体上的配置,另一方面,在彩虹计划的帮助下,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跟踪管理,包括代管家长、留守儿童登记跟踪制度、成长档案等。同时开展贵州专场助学活动,每场助学活动后,同期建立助学群,及时对接助学情况,每半年进行助学回访。 “爱相随,乐成长”象山新桥镇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通过老少结对帮扶,建立长期关爱支持系统,帮扶内容包括一月一次家访、7人一组谈心、定期与班主任互动交流等。 “心暖花开”余姚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帮扶项目,是面向余姚4个山区乡镇学校的儿童进行心理帮扶。前期,项目组实地进行了了解,余姚4个山区乡镇现有留守儿童284人,他们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项目规划。项目将组建专业志愿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必要时进行一对一心理帮扶。 “亲青家园”北仑坝头社区困境儿童帮扶项目,设置了伙伴成长、阳光空间、家长天地、亲情时光、个案关注等环节。帮扶内容扎实,签订“一对一”志愿结对书和四色联系卡,开展周期性跟踪服务,维护困境儿童合法权益,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联系协调学校及老师帮助困境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和关注度,对他们进行暑期教育监管,组织参观港口博物馆、图书馆、部队军训等;对一些不同程度的自卑、情感失调的儿童,聘请心理学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早干预。 在本次参选项目中,还有一些发展型助学项目,注重发挥受助者的主动性、关注受助者的未来成长,在帮助受助学生个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的同时,培育公益新生代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