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生态建设 你我同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育一江清水 立百业之基

 本版文字 金晶 杨统南

  慈溪生态办供图

 

  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契机,也是慈溪发展的使命。从昔日江河黑臭到今天的碧波回归,从昔日废塑料“横行”到如今销声匿迹,从昔日重工业污染到现在整治纳管……5年来,慈溪始终把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命脉,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路径,通过铁腕治水、治废、治气、治污、治隐患,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伴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激情节拍,在慈溪这片热土之上,一朵朵生态之花在桥城绽放:再生水回用、绿色建筑、万顷良田、循环经济、垃圾分类与处理……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治理强基篇

  鱼虾重现 碧波清流还复来

  治水是慈溪一大亮点。5年来,慈溪系统实施“五水共治”制度治水、源头治污,让江河重焕美丽容颜。今年3月,慈溪被授予象征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项的“大禹鼎”,这份荣誉代表一份群众的口碑与一个治水的传奇,在这片咸土地上,一场“五水共治”的新史诗由此开启。

  早在2011年,慈溪就试行市领导当“河长”,随着“五水共治”战线的铺开,全市实现1875条河道“河长”全覆盖,34条市级“河长”河道全部制订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河一策”方案,同时排摸出的204条“黑河、臭河、垃圾河”,通过科学治水推动治水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一张地图、一本台账、一块公示牌、一套整治方案、一个电子信息系统,成为市级“河长”河道的标准配备和治水利器。

  2014年初,“五水共治”攻坚战全面打响,首当其冲向“黑河、臭河、垃圾河”开刀,经过全市上下集中攻坚,慈溪境内204条“三河”全部完成治理。2014年、2015年新建147个行政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到201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239个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2015年,百万市民齐奏治水歌拉开治水新篇章。“十万网民”聚力督水、“百万市民”联动治水、“万名群众”义务巡水,齐心共力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打捞水草水葫芦、捡拾河边塑料袋……在慈溪大大小小的河道间,时常能看到治水志愿者的身影。不仅如此,今年3月11日,浒山街道虞波社区居民何长源以慈溪首个“民间河长”身份正式“走马上任”。民间“河长”制与政府部门的“河长”制的“牵手”衔接,开启了民间力量治水新局面。

  如今,在东横河、浒山江、新庵江边上,一圈圈涟漪荡漾在微风吹皱的河面,昔日的漂浮物已难觅踪迹。清波碧流的江岸河畔,正在清淤疏浚的河道,成了人们热聊的话题。傍晚纳凉处,圆桌夜谈上,每每说到“五水共治”,老百姓总是异口同声:“五水共治真的交关好,我们都很支持。”

  治水的同时,“治天治地”行动也如火如荼。5年来,慈溪大力开展清洁空气、土壤行动,开展了废气治理、“禁燃区”建设、行业提升、扬尘治理等工作清洁空气,并通过实施土壤污染调查、农业土地测土配方施肥、基本农田和“菜篮子”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等措施,强化土壤治理监管。

  一系列抓铁有痕的举措,让慈溪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劣五类水比例减少,部分重要河道氨氮、总磷浓度明显下降。饮用水水质保持100%达标率。

  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截至2015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削减16.2%、14.1%、18.2%和19.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指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

  城市环境质量也随之整体好转。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逐年下降,雾霾有所减少,全境总体降水酸度减轻。区域环境噪声由“十二五”初期的三级(一般)转为二级(较好),昼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略有好转。

  绿色发展篇

  行业焕颜 绿色产业促蝶变

  从治水、治气等攻坚到治“废”行动。5年来,废塑料整治行动为慈溪生态环境治理再书出彩的一笔。

  成为环境“杀手”的废塑料加工经营曾一度成慈溪之痛。2013年,史无前例的废塑料整治行动拉开大幕。同年8月份,1532家非法废塑料生产加工户全部关停,我市非法废塑料生产经营实现全面“清零”。一个月后,全市各镇(街道)关停辖区内所有持证废塑料违法经营户共437家,并建立完善第三方巡查监管、“一户一册”管控等长效管理机制,有序开展18家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规范提升工作。

  如今再度来到曾经的废塑料横行的桥头、宗汉等乡镇街道,早已没了往日隆隆的废塑料粉碎声和令人窒息的臭味。马路整洁、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用村民老徐的话说,“连呼吸一口空气也顺畅多了。”

  要赢得一方净土,全方位的生态治理势在必行。五年中,慈溪铁腕重拳又相继完成了六大重污染行业和合用场所整治,治污治患的同时也治理了城市乱象。

  2012年,慈溪启动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强势推进六大重污染行业专项整治与“五小行业”专项整治。2013年9月底,关停了全省最大的铜熔炼园区———新浦镇铜熔炼园区。全面完成化工、造纸、印染、化纤、金属表面酸洗和铜熔炼等行业污染整治工作。

  去年1月份,一场针对污染大、能耗高、安全隐患严重的合用场所专项整治拉开大幕。经过半年多奋战,全市2.2万多家合用场所全部完成验收销号。其中,关闭取缔4448家,强制拆除705家,完成整改17435家。铁腕除“患”,让环境面貌再度靓丽升级。紧锣密鼓进行的还有“三改一拆”行动。近年来,慈溪拆改结合、拆建并举、拆管并重,让全民共享“三改一拆”成果。截至去年11月25日,已拆违269.92万平方米,拆违总量排宁波前列。同时,完成“三改”面积150.33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坚持绿色产业成为慈溪发展的新“增长极”。慈溪一以贯之坚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产业选择取向,集中精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慈溪通过对新增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与“绿色评价”,对于污染型项目采取‘一票否决’制,限制资源能耗大、污染程度高、环境行为差的企业进入。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日益傲视群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改革创新篇

  美丽乡村  绿染桥城春意盎

  在频频遭遇雾霾袭击的今天,绿色、清新的生态环境才是一座城市最夺目的名片。5年来,慈溪围绕“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目标,全面推进“森林慈溪”建设,实施“10+1228”行动计划,在全市上下开展了大规模、广范围、深层次的绿化造林。目前,已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4.6亿元,新增平原绿化面积4.2万亩、山地造林面积527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35%。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打造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目前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农村活力不断增强、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条南部沿山精品线,是慈溪高起点规划的新农村样本。以“古屋、古树、古井、古道”和移民文化为背景,打造“千年河头、生态古村”特色品牌的方家河头村,以“生态氧吧、茶韵大山”为特色的大山村,以“白云深处、山居岗墩”为特色的岗墩村……2012至2013年,慈溪打造沿山精品线一期建设18公里,自东往西横跨龙山、掌起、观海卫3镇12个村。目前,从龙山筋竹到观海卫双湖段建设已全部完成。2014至2015年,又着力推进观海卫-横河段的二期建设,总投入资金超3亿元,真正形成了“一村有一品、一村有一景、一村有一业、一村有一韵”。

  如今,青山绿水不再成为一种奢望。一个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水泥路连接着别致的楼房,一盏盏明亮路灯照亮热闹欢腾的广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现代气息的新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卷。

  

   5年生态文明建设大事记

  2011年 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2012年 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

  2013年 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2015年 成功创建省环保模范城市

  2015年 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12月国模规划通过环保部专家评审。

  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镇(街道)13个,国家生态镇(街道)比例达到72.2%;创建浙江省级生态镇(街道)18个,实现省级生态镇(街道)全覆盖;累计创建宁波市级生态村253个,占全市行政村比例92.3%;长河镇被评为宁波市首届“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镇”;获得浙江省环保模范单位称号41家、宁波市环保模范单位261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