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博 黄剑跃 通讯员东组轩)党员律师定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老娘舅”主动上门调解邻里矛盾,普法志愿者无偿开设“法律门诊”……执牢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谋划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江东区三支主要的社会法治力量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主动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运用法治手段破解社会矛盾、化解群众纠纷。 江东区律师从业人员众多,总量占全市40%以上,还有一批像潘明杰、陈武昌这样的“金牌调解员”,以及张锁虎、邵吉泰这样“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离退休老法律工作者。 如何将区域法治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能力?江东区重点打好“党建牌”,通过“党建+治理”模式,持续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能级和服务效率。通过成立律师行业党委、“老娘舅”党总支等基层党组织,整合起不同单位、不同社区的党员力量,一起为服务群众出点子,为化解矛盾想办法。 2013年,江东创新建立“阳光8号”党员律师志愿服务制度,党员律师在每月8日定时组团下沉到社区,为居民无偿提供邻里纠纷调解、遗产继承咨询等法律服务,3年累计服务基层2300余次,直接惠及群众4.5万余人次。 通过典型引领,“老娘舅”协会中的96名党员不仅带动160名骨干成员积极服务群众,还培育出一批以“80后”为主的“小娘舅”,共同构建起一张“网上+网下”“经验+专业”的立体化社会矛盾调处网络。 江东区还组织300余名普法宣传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居民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如今,不少社区主动利用多种渠道定期向居民公开社区党务、居务、财务等情况,搭设“鹤声议事厅”“圆桌听证会”“小巷公议会”等议事参事平台,社区“微自治”蔚然兴起,大量社会矛盾纠纷消弭于社区,群众依法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显著提升。 (相关报道见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