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开放周刊·国际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老外”更宁波

     本报记者 仇九鼎

  “中东欧博览会已经办到了第二届,可是外语导游还是青黄不接。”言谈间,海曙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显得颇为无奈。来自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入境旅游接待157.52万人次,同比增长12.74%。然而,全市的英语导游才数百人,且过半是兼职,而德语、法语、俄语导游仅为个位数。这意味着,每年入境游客参与跟团游宁波,近万人才“摊”得上一名导游。 

   同样的“槽点”还来自医疗方面。浙江万里学院创新学院党总支书记董红波身边有不少外籍教师,她经常看到“老外”跑上海看病。一细问,真不是人家矫情,而是在宁波的医患交流中常常存在语言障碍。此外,餐饮、交通、租房、求职甚至孩子入托等等,语言障碍时常发生。

  一边是来甬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一边是“老外”需要的服务特别是语言交流难以满足。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双向链接?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江东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就开发了一款链接“老外”和国人的移动端交易平台,并在去年年底的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中一举斩获二等奖。

  “目前该平台已进入最后的测试阶段,将于本月中旬在宁波、上海、杭州等地陆续推出。”昨天,这款名为“Mulan”的APP平台创始人蔡明东告诉记者。

  该公司在上海、宁波两地选取了300余名“老外”进行田野调查,结果显示“老外”在租房、找工作、交通及餐饮等方面不便占到六成左右。“‘Mulan’将通过定制化服务推送、需求与技能自动匹配、在线支付等方式,让双方找到意中人。”他说,这相当于做一个面向外国人的人力资源“淘宝”,在找到心仪服务的同时,还可通过出售技能与时间成为服务提供方,赚取佣金。

  蔡明东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去年9月,伦敦的一个摄制组想来上海拍摄一部风光片,但苦于不懂中文,且没有人帮忙与当

  

  地相关部门接洽。朋友辗转找到了他,他身兼司机、翻译、剧务、联络人四角色。“十天轻轻松松赚了2万元佣金。临走时,对方还对我千恩万谢。”蔡明东笑着说,有了这个平台,“老外”就可以提前发布需求,同理,国内有人或企业需要聘请“老外”服务,也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宁波的‘老外’更宁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