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正在教做虎头鞋(余建文 摄) |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裘金杰 虎头鞋这种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至少延续了数百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是每家小孩必备品的虎头鞋渐渐被大众遗忘。 70多年来,俞爱宝对制作虎头鞋一往情深。这已不仅仅是一份女红手艺,更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民俗文化记忆。 家住福明家园的俞爱宝老人今年91岁了,头发花白,脸上总挂着慈祥的笑容。小区的居民都知道,老人有一双巧手,做了一辈子的虎头鞋,每双都轻灵可爱,让人爱不释手。 老人是地道的福明傅家堍人。“16岁那年,我拿起针线,跟着母亲学做虎头鞋,贴补家用”,老人说,当时村里有好几家做鞋的,数她母亲做得最好,很多是专门订的货,卖给外国人,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属于“私人订制”了。 一双虎头鞋长不到10厘米,虎目有神,五官俱全,周身还绣有图案,或点缀串珠,十分精致。别看鞋子小,从打袼褙到纳鞋底,从做鞋面到绣花,一针一线凝聚着辛劳和巧思,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老人说,缝制虎头鞋先从剪纸样开始,根据事先想好的式样,剪出鞋头、鞋帮、鞋底三部分,然后贴在袼褙上裁剪下来,粘上面料晾干,再用各种色线、布头,通过缝制、绣花等多种技法,做出虎眼、虎嘴、虎耳等部分,“老虎眼睛最难做,要先绣眼白的斜纹,用粗线条勾勒,然后再绣眼珠。老虎尾巴要翘起来,才有灵气”。 老人的大儿媳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老人白天忙于务农,做鞋做得少,但手艺一直没丢。像周围村民遇到孩子满月的,来讨双虎头鞋,老人就会做一双。10多年前,俞奶奶不再下地干活了,可又闲不住,重新拾起了这份手艺。做一双虎头鞋,一般要两三天时间,须得专心致志方绣得好,“老人有耐心,一针一线不马虎,年轻人比不了啊”。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这几年,虎头鞋又悄悄流行起来,被人当时尚摆件收藏,俞爱宝做的鞋越发受人喜欢,来订货的也多了起来。2009年,当时已84岁高龄的老人参加宁波市端午传统“女红”技艺展,获得了“女红巧手”奖。后来,老人又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福明家园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的虎头鞋现在是社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有外国记者来采访过,还有外国留学生来跟着学做鞋呢。 “做鞋是件累活,我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时间长了吃不消”,老人说,这几年她有意识培养接班人。好在大儿媳还有孙女,对此都有兴趣,一边看一边学,已经掌握了打样、绣花等技法,做出的虎头鞋也有模有样了,“我只要在边上指点下就好了”。 上个月,福明家园社区新开设了“兰蕙巧手坊”非遗传承坊,首批招募的五六位居民向老人拜师学艺,学做虎头鞋。社区负责人说,社会变迁太快,很多靠手口相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成立这个女红工坊,“以技会友,以技忆史”,既为邻里情感交流搭建一个平台,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老底子的东西,有人爱学,我挺高兴的,一定好好教”,俞爱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