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废旧的厂房重焕生机(王瑾琛 摄) |
|
牡丹社区护水队志愿者在捡垃圾(张立 摄) |
|
节能环保科创园向市民宣传环保理念(王瑾琛 摄)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张立 通讯员 王瑾琛 走进海曙区白云街道,迎面吹来的是阵阵清新的“绿色”之风———废旧厂房“涅槃重生”变身全省首个治水园区,正打造为以“五水共治”为产业导向的科技治水示范园区;成立3年的节能环保科创园区内,“黔力合”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演绎节能环保企业的全新故事;居住小区环境整洁优雅、河岸杨柳依依、水清岸绿…… 作为一个居住型街道,白云街道楼宇和土地资源稀缺。揣着并不殷实的家底,街道向“绿色”要增长极,建成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宁波市节能环保科创园、启运86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三个高大上的园区,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安家落户。白云街道汇聚了一批低碳绿色产业,方圆几公里内宁波海曙新城中医会馆、宁波海曙送子鸟医院有限公司等医疗健康产业集群密布,“生态红利”随之而来。 “这一切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我们摒弃单纯追求粗放式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动科技、健康、文化、人才等产业发展,形成高附加值的‘绿色生产力’。”白云街道党工委书记郁建军介绍,“绿色经济”不仅为街道创收超过亿元,而且也为居民带来了一个“绿意盎然”的新家园。 废旧厂房的“蝶变” 全省首个治水园区应运而生 前丰街80号曾是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的旧厂房,这里曾人去楼空,爬山虎覆盖了大部分的建筑,破败场景让这个本不显眼的旧厂房毫无存在感。 如今,这里是“蝶变”后即将挂牌的宁波市科技治水园(筹)。1.3万平方米的空间里,三栋主体建筑、绿化、道路、停车场焕然一新,数家治水环保领域的企业将陆续入驻,为我市科技治水注入新鲜血液。 2015年6月,经市“五水共治”办和海曙区政府反复研究论证,宁波市科技治水园项目落户白云街道。“园区运用‘政府出政策牵头协调,社会第三方投资改造并负责运营’的政企合作模式运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区‘五水共治’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前期设计改建方案、厂房安全鉴定,土地用途改变等准备工作,2015年12月,园区改造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园区已引进4家企业,其中最早来此“筑巢”的是浙江天河水生态科技公司,它以自然、生态、科学为理念,依托众多国内顶尖专业机构的人才与技术优势,运用高科技手段提供水环境综合评价分析,能提供生态湿地、人工湿地、地产水景、河道流域等设计施工服务。 “园区致力于发展科技治水产业,打造研发、设计、制造、施工、监测、维护等治水产业链。”街道招商负责人透露,园区还将建设科技治水成果展区、园区企业科学研讨区,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研究中心、研发中心等机构。同时,还将依托原厂房建筑,加入玻璃房和集装箱等元素,打造以“水空间”为主题的治水产业创意孵化基地等,引进各类原创设计、倡导大学生自创自学等。 可以期待,在这片曾经的旧厂区内,诞生的不仅是既保存工业风格,又凸显现代时尚的全新建筑,而且是引领我市治水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社会资本和辖区资源“联姻” 节能环保科创园引领绿色发展 宁波首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科技服务园区———宁波节能环保科创园是白云街道另一个引领绿色发展的“风水宝地”。明天,就是这个由区科技局和白云街道牵线搭桥、宁波黔力合节能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园区三周岁“生日”。 园区内的建筑设备本身就是环保节能的典范:光导照明由采光装置捕获室外的日光导入,可降低建筑内部超过80%的照明能耗和10%的空调制冷消耗,大量减少二氧化物排放;中央空调采用三用一体机组,夏季免费获得热水,过渡季节可制取生活热水;雨水回收系统可实现雨水过滤清洁,供洗手、冲厕等日常用水使用;还有具有热传导效应的阻隔玻璃、具有防爆保温功能的玻璃隔热贴膜、抗紫外线的节能窗帘、节能LED灯等。 3年来,在科技局指导和街道的努力下,园区已引进28家企业,并实现一次次节能环保新跨越。 2014年园区完成宁波保能网建设,开启线上线下互动功能,同时建成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展示中心并对外开放。展示中心是面向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400平方米的展厅内汇集展示了30多家节能环保企业的100多个产品,应用领域涵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贸、院校、工业、交通、民用等领域,其中专利产品有40余个。 2015年,园区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以节能环保领域专业人才培训、认证、产业孵化、政策引导、法律服务、资产评估、公司治理、股权投资及上市辅导等为一体的跨界园区管理服务平台。 今年3月18日,园区的经营管理公司“黔力合”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开启了引领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近日,宁波市节能环保科创园和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启运86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一起,被认定为“海蓝宝”双创示范基地。“社会资本和辖区资源的‘联姻’,将人才、技术、资本很好地转化为‘绿色经济’,让独具特色的地域元素为白云‘绿色小镇’注上了鲜明的注脚。”郁建军认为。 民间力量刮起环保“旋风” 居民和社团共建绿色家园 除了生态和产业的和谐共生,白云街道还刮起了民间环保“旋风”。 2013年,白云街道牡丹小区和白云山庄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成为宁波市最早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街道不仅招募培训了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组建了由居民骨干、高校学生、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志愿者队伍,还想出垃圾分类积分等“金点子”,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2015年6月,街道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垃圾分类第三方开袋检查,对辖区40个小区垃圾进行分类正确率和投放正确率的日常检查。街道则每月进行数据分析、排名、评优等活动,帮助居民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 2015年11月,安丰社区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一户一码”项目。“统一发放印有每家每户专属二维码的厨余垃圾袋,每天有专人开袋抽检。只要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就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安丰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介绍,这一措施能够加强督促作用,实现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的系统评定和考核追溯,有效提升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如今,白云街道40个小区、2.3万余户家庭全面铺开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海曙区率先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民间力量参与“五水共治”是白云街道刮起的又一阵环保“旋风”。 2014年年初,牡丹社区平均年龄63岁的20位党员居民骨干成立了海曙区首支民间护水队。志愿者每天身穿红背心,从泽民桥出发,沿着西塘河,转入后王河,直至沁园桥,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一天两次,全年无休,坚持了两年,还将一直执行下去。”牡丹社区党委书记董玲红说。 护水队成员现在扩展到42人,护水队还荣获2014年度省“五水共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间团队。 如今,白云街道已有12支社区护水队,街道还“借智”治水领域专家和人才,帮助各社区诊断实施污水、河道生化处理以及节水推广等。 蓝天下,水清岸美的宜居环境徐徐展开,犹如“白云街道”和辖区“蓝天路”的名字一样,让人充满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