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种毛病

  泉激石

  

  古时候,写文章叫缀文。缀者,连接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由单个的字、两字以上的词汇以及标点符号缀成。悉心观瞻当下的文学作品,语言往往会呈现出两种毛病。

  第一是词汇量严重不足,如清汤寡水,看不到一丁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文字景观。这当然不是苏东坡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那一种,而是一种连文字关都没有闯过的“语言贫血症”。这类面无血色、弱不禁风的文章产量惊人,触目皆是,而在一挥而就的微型小说、日行万字的网络文学中表现尤炽。

  第二是大量使用修饰词,逮到半个或一个故事的影子,就描个落英缤纷且不肯收笔。书市里有一种所谓的“美文”,文本中塞满了大量的形容词、夸耀的比喻、铺张的描写,还有不加节制地使用引言和典故,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脱离,丰茂变成浮华,气势变成癫狂,优雅变成甜腻,踅入了清代文人吴西林所言的歧途:“诗以意为主人,以词为奴婢。若意少词多,便是主弱奴强,呼唤不动矣。”不妨称之为“语言糖尿病”。

  “语言贫血症”的病因在于:一,电脑的普及使写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严重退化!一种文字输入软件给我们框定了一些通用词汇,对于一个没有强烈上进心的写作者来说,为了省事,为了求快,不再去推敲和寻找最精确、最细腻、最富表现力的词语,而是顺手牵羊地使用那些固定的词汇,致使语言滑向了平庸。二,写作者对生活缺乏切肤的感受,语言的贫乏源于写作者精神上的匮乏,加上薄积而厚发,行文当然如流口水矣。

  “语言糖尿病”的病因是作者思想深度欠厚,才情不逮。由于作者缺少独特纵深的思考,作品就会显得空洞浮薄。为了掩盖其窘态,作者有意把作品打扮得浓妆艳饰。那些真正有思想强度、有才华的写作者,其蹭蹬的心路历程反而使他不那么容易被绮丽的文句带走。他们深邃的思想情感,反而会化作文本的节奏魔力,这种美妙的节奏不仅存在于整体结构中,而且存在于每一个文句中。

  清代文士袁枚云:“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遽为此态,便当笞责。富家雕金琢玉,别有规模;然后竹几藤床,非村夫贫相。”“语言贫血症”患者就是少年纨绔,“语言糖尿病”患者则是摆体面的富家,皆因修为不够。治疗“语言贫血症”的办法是多读多抄多背,分门别类地把典故和优美的词汇摘录下来,以弥补词汇贫乏的缺点,这样写起来文章来,语言自然会多些文采。医治“语言糖尿病”则应该从“读书破万卷”的“破”字上下手,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读烂,下笔时就会得心应手,自然不屑于堆砌华辞丽句,有望升级到“大贵人”的境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