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啊,朋友再见

  牧 野

  

  5月22日,前南斯拉夫电影演员日沃伊诺维奇去世,引发不少影迷的追思。1977年下半年,由他主演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上映,给中国观众带来强烈震撼,几乎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此类电影的所有认知和审美观念,游击队长瓦尔特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按照电影类型,这两部前南斯拉夫电影大致可划入战争片之列,它们的叙述方法及故事结构,都明显脱胎于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活动在萨拉热窝城市周围的游击队,承担了一项与重大事件有直接关系的任务:二战末期,德军主力军团准备从巴尔干撤退,需在萨拉热窝停留补充燃料。为防止瓦尔特及其游击队的破坏,德军紧急从挪威调来一名谍报专家迪特里施上校,欲与瓦尔特比拼高下。这种借托大背景所设置的故事,让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无限的张力。

  此时,迪特里施必须是瓦尔特的一个真正对手,两人之间呈一种平衡的力量对比,编导们为两人设计了真假瓦尔特的故事作为交手的平台,即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刺探、互相利用,一方以高超的手段把另一方逼入绝境,为情节的丰满和生动增添了分量,同时也为另一方在之后的反击扩张出发展和深入的空间。开始时,迪特里施处在明显主动的地位,瓦尔特虽声名远扬,却极少以真名显身,游击队员因此也大多与他不熟,这就给了迪特里施以机会。他自称瓦尔特,带领几名游击队员袭击德军小分队,并炸毁了桥梁,由此而赢得众人的信任。此外,迪特里施手里还握有一张特殊的王牌,隐藏在真瓦尔特身边的特务,不断把有关游击队活动的情报传递给他,由此给瓦尔特制造了一连串麻烦,游击队行动屡屡受挫,内部互相猜疑,多名队员和一批爱国青年牺牲。瓦尔特所处的这种困境,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此时,瓦尔特开始反击,他通过潜伏在德军一边游击队员送出的情报,巧妙地实施反间计,营救出被俘的游击队员,并趁机找出混进游击队内部的特务,逐渐挽回了局势,最后成功将德军的运油列车炸毁。

  不仅在故事和情节结构的安排上,电影给瓦尔特及其游击队员所设计的细节也别具匠心,让人记忆深刻:深夜时分,阿兹拉等十多个大学生准备袭击停在广场上的德军车队,当他们悄悄向前时,突然探照灯亮起,早有准备的德军疯狂扫射。阿兹拉虽然逃出伏击圈,但她回头看到自己的恋人被击中倒地,又不顾一切地跑了回去,结果中弹身亡。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悲剧性细节,凸显了一个年轻生命的崇高和尊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法西斯的凶恶形成强烈的对比。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虽然是情节电影,但其在塑造艺术形象上所获得的成就甚至超越故事本身,这也是瓦尔特形象能够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瓦尔特不仅机智、勇敢,而且风趣、幽默,其行事和言语从不偏离或者超出生活本身,即使是其中的非主要人物,也恪守着这一基本的逻辑。迪特里施派出的假游击队员与钟表匠谢德接上了头,通过他送出了一份假情报,企图以此抓捕瓦尔特。谢德发觉上当后,决定舍身弥补这一过失。谢德是位真正的英雄,但编导从未试图让他变得高大。他在临出门前,镇定自若地嘱咐徒弟把几笔欠账还清,同时叮嘱要“好好干,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之后,这个钟表匠从容赴死,他在德军的密集枪声中,以一种扭曲的姿势倒在了教堂的大门前。此时,镜头上拉,受惊的鸽子在教堂的钟声中飞起,钟表匠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却在观者心中凝固成一个伟岸的形象。

  瓦尔特的游击队员们还留给我们一些永恒的深刻记忆,他们在接头时的暗号已成台词的经典:“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而在《桥》的结尾,完成了炸桥任务的游击队员所哼唱的那首意大利歌曲《啊,朋友再见!》,则已成为瓦尔特们形象的特殊符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