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党史·方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点燃星星之火

 ———致敬在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创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

  制图 洪茜茜

 王佳 李维昶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当年造就这一“大事变”的一些历史人物,早已广为人知。

  在宁波,也有这样的“探路人”,在宁波地方党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市委党史研究室对这段历史再次进行了梳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们的故事。

  

    1925年的二三月间,中国共产党宁波地方组织正式成立。在此之前,中共地方组织还为数不多。作为建立地方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创建条件。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侵入宁波,它们控制了海关、外贸、交通运输等领域,不断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运鸦片,残酷地榨取人民血汗;它们掌握了领事裁判权、地方治安权、港口管理权,建立文化侵略据点,凌辱国人。

  同时,随着对外商埠的开辟,资本的积累,宁波的造船业、纺织业、五金制造业等近现代民族产业应运而生。到1918年,宁波已有一定规模的近现代产业39家,产业工人5000余人,他们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性,最富有组织纪律性。

  浙东这块热土又从来不乏仁人志士。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随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众多进步刊物先后传入宁波,宁波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向工人群众进行革命启蒙教育,一边深入工人群众,一边参加实际斗争。

  马克思主义在宁波城乡的“落地”,并逐渐与宁波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宁波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准备了充分条件。

  1922年7月,宁波被列入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工作区域。中共早期活动家徐梅坤、张秋人、俞秀松、恽代英、沈雁冰等先后到宁波从事社会调查,筹建党团地方组织。

  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前夕,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红色种子在四明大地上暗暗发芽。

  1921年,在进步学生的倡议下,宁波的工人冲破警察厅禁令,自动休息1天,首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1923年11月,宁波数百名石匠集议天封桥跟鲁班殿要求加薪,城乡同业5000余人罢工;1924年7月,余姚万余盐民大罢工,对宁波及其他地区的工农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1925年二三月间,中共上海地委根据党的四大关于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组织的决定精神,成立了中共宁波支部,共有党员5名,支部机关设在城区醋务桥的启明女中内。

  从此,宁波正式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这支队伍开始了其原子核变般的发展。

  

  张秋人:

  筹建宁波团组织,发展后备力量

  张秋人,浙江诸暨人,早年入绍兴越材中学、宁波崇信中学学习,在崇信中学读书时,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

  1919年5月7日,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宁波,全城各中等学校的学生义愤填膺,首先奋起响应。张秋人加入了这场爱国运动,上街演说游行,鼓动和组织爱国学生冲出校门、走上社会,从事反帝爱国斗争。在实际斗争中,张秋人迅速成长为宁波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

  1920年,张秋人到上海,结识陈独秀、俞秀松等人,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并参加共产主义小组活动。1922年初,张秋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从事革命工作。

  在湖南期间,张秋人经常与其诸暨同乡、宁波知识分子周天僇、汪维恒(又名汪益增,浙军驻宁波某团军需官)等人通信,向他们介绍湖南的革命斗争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1923年初,张秋人因积极参加湖南当地革命活动而被校方辞退。之后,他回到上海,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中央候补委员、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同年下半年,张秋人受团中央委派,数次来宁波,与一直保持联系的周天僇、汪维恒和原宁波崇信中学同学、小学教师赵济猛等人会晤,又通过赵济猛结识了雪花社社员谢传茂、潘念之等人,着手进行宁波团组织的筹建工作。

  1924年3月至5月,张秋人以团中央名义,先后介绍周天僇、赵济猛、许汉城(又名许广武,宁波警察厅督察员)、谢传茂、干书稼、潘念之等6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关系暂属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这是宁波最早的一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1924年7月13日,张秋人受组织委派来宁波主持召开团员大会,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6年3月,张秋人到广州,继毛泽东和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编辑。共编辑了《政治周报》第八期到第十三期,每期都有他亲自撰写的重要政论文章。这些文章不但发挥了革命宣传作用,而且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党史资料。

  徐梅坤:

  帮助组建中共宁波地委

  徐梅坤,又名徐行之,浙江萧山人。徐梅坤10岁起做学徒,16岁开始学习印刷手艺。从1913年到五四运动前的6年中,他从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跑到江苏无锡、上海等地的印书馆、报社,结识了很多印刷行业的工人。

  1920年七八月间,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正式成立,徐梅坤当选为宣传股长。以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的名义,在浙江一师学生的大力帮助下,创办了浙江省第一张工人报纸《曲江工潮》,徐梅坤具体负责报纸的出版。

  1922年初,徐梅坤由陈独秀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5月,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兼管江苏、浙江党组织的发展,委员有徐梅坤、沈雁冰、俞秀松三人,徐梅坤奉命担任书记,并负责建立浙江党组织。1923年6月,徐梅坤作为正式代表赴广州出席了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1923年下半年,上海地委兼区委委派徐梅坤来宁波调查工人运动情况,为在宁波建立中共地方组织作准备。

  1926年1月,中共上海区委派徐梅坤专程来甬帮助组建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1月16日,在徐梅坤的主持下,召开宁波各党支部联席会议,讨论拟定中共宁波地委委员人选。

  1月17日,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组建了地委直属的工人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国民运动委员会和妇女运动委员会(党、团合组)等4个工作机构,提出了组织党员训练班,发展党组织,调查工人、农民和渔民状况以及开展工人、农民、学生等群众运动任务。

  杨眉山:

  将革命火种撒向四明大地

  杨眉山,浙江诸暨县(今诸暨市)新壁乡杨蔡村人,青年时期,受同乡好友张秋人的影响,爱国主义思想日益强烈。他常与张秋人一起自编自演反帝反封建的文明戏,在诸暨城隍庙演出。

  1921年夏,杨眉山到宁波北门外三一中学任国文教员,第二年转到崇德女校任教,并兼任圣模女校教师。1922年秋至1923年夏,杨眉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同年底,领导学生举行“非基督教”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不久被辞退崇德、圣模两校教职。

  1924年底,经张秋人介绍,杨眉山与许汉城、周天僇、汪益增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5年2月,党组织筹办了宁波启明女中,作为党机关所在地和党团员秘密活动的据点。杨眉山是该校的实际负责人之一,并任国文教师。

  同年8月,杨眉山担任中共宁波独立支部书记,9月,因宁波党员增多,上级决定将中共宁波独支改为中共宁波支部联合干事会,仍由杨眉山任书记。1926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杨眉山先后担任地委宣传委员、地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当时管辖范围是鄞县、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并扩大到绍兴、台州等地,一年后党员发展到1200多人,整个宁波地区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1927年3月开始,形势出现变化。20日,国民党宁台温防守司令王俊制造火烧宁波总工会、捣毁店员工会的反革命事件。王鲲领导的总工会立即组织千余工人纠察队员捕获了10多名纵火罪犯,并于第二天举行总罢工和抗议大会。在杨眉山主持发动下,各界民众声援工人群众的斗争。这场斗争中,杨眉山、王鲲等群众领袖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也引起了宁波反动派的恐惧和仇视。

  4月9日,王俊无理扣押国民党左派、宁波《民国日报》社社长庄禹梅。中共宁波地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杨眉山、王鲲带领各界代表向王俊交涉。杨眉山、王鲲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前往防守司令部,当面质问王俊,要求立即释放庄禹梅。王俊乘机把杨、王扣押起来。

  在狱中,杨眉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当年6月22日在小校场被杀害,年仅42岁。

  赵济猛:

  献身宁波早期革命事业

  赵济猛,浙江省东阳县(今东阳市)吴宁镇上市头村人。1919年,北京爆发的五四反帝反封建浪潮波及东阳时,赵济猛与同学们一起参加罢课、集会,1920年春,入宁波教会办的崇信中学勤工俭学,毕业后留该校附属高小部任教,并参加“雪花社”,从事新文化运动。

  1924年春,赵济猛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创办和出版《宁波评论》。同年10月,他被推荐为青年团宁波地委秘书(即书记),11月改任宣传。他和团地委潘枫涂等以“雪花社”名义,组织“青年读书会”,开办“流动图书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的主张,发起组织“民治教育会”。他与张秋人、杨眉山等发起组织了宁波社会主义劳工研究会,积极在斗争中发展青年入团,扩大团的队伍。

  1925年2月,赵济猛以奉化初中英语教师身份为掩护,到奉化从事革命活动。五卅惨案发生后,赵济猛发起成立“奉化外交后援会”“奉化学生联合会”“奉化小教联合会”,组织师生在城乡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热潮。同年8月,赵济猛返回宁波,10月转为中共党员。12月,赵济猛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济难会宁波临时总会,并任该会主席兼审查员。

  1926年4月,赵济猛出席团江浙区委成立大会,并被选为区委委员。7月,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他一手抓工人运动,一手抓农民运动,开辟镇海、定海等地党的活动。

  1927年4月,赵济猛被任命为上海南市部委书记,随后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中共浙江省委成立,赵济猛任省委委员、常委、宣传部主任。9月底,省委改组,虽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他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

  1927年底,赵济猛在去探望被捕的妻子时不幸落入魔掌。在敌人淫威面前,他坚贞不屈。1928年1月9日,赵济猛在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刑场英勇就义。

  贺威圣:

  领导宁波早期青年运动

  贺威圣,象山县贤庠乡海墩村(今象山县贤庠镇海墩村)人。1918年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贺威圣与学友组织了“象山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会长。在他的领导下,游行示威、印发传单、张贴标语、街头演说、焚毁日货等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

  1920年春,贺威圣踏上了读书救国的道路,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时,中共党员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在该校任教,贺威圣在此耳濡目染,深受教育,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密切联系实际,积极参加平民夜校、夏令讲习所等活动。

  1924年冬,贺威圣回家乡度假时,培养发展了家乡的革命青年王嘉谟、杨永清、范船僧等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建立了团的外围组织———乐群学会,并以中共象山支部为核心,发动全县各界进步人士和团体,成立了象山国民会议促进会,在当地掀起了争取国家和平统一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贺威圣在恽代英、瞿秋白等领导下,积极投入反帝示威活动。由于其不倦的工作精神和出色的宣传组织才能,9月,他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执行委员,担任工人、青年两部部长。次年4月,调任中共上海闸北部委书记。

  在此期间,贺威圣、张秋人来宁波各地活动,他们组织非基督教大同盟,宣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迷信、愚昧;在象山高等小学举办暑期讲习班,组织象山进步青年学习《向导》《新青年》等刊物,讲解马列主义原理,培养发展共青团员;帮助成立共青团象山支部,推选杨永清为书记,编为宁波第七支部,属团宁波地委领导。

  长期的繁重工作使贺威圣的健康每况愈下,在家乡养病期间,他坚持在工人中进行活动,组织工会。

  为迎接北伐军入浙,时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的贺威圣策动浙江省主席夏超起义反正,因夏超兵败,秘密暴露,1926年10月27日贺威圣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他临危不屈。是年11月3日,贺威圣被杀害于杭州清波门外梅东校场,牺牲时年仅25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