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向国际 打造象山文化旅游“ ”

———写在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象山研讨会举行之际

  唐蓬莱观碑
  向青少年讲述徐福东渡传说
  石屋

  

  本报记者  陈朝霞

  象山记者站 俞 莉 陈光曙

  “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东渡日本,开启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新篇章,徐福从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东亚文化交流的先驱者。象山蓬莱山是徐福东渡前的隐迹之地,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诸多的徐福故事和传说,遗留下不少徐福踪迹和遗存。2008年,象山的“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4日至16日,为庆祝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作为宁波市“东亚文化之都”的主体活动之一,由中国徐福会、象山县人民政府、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中日韩徐福文化象山研讨会在象山举行。

  “徐福文化是象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象山其他文化一样,是象山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徐福文化也是中日韩三国共同的文化资源。站在国际的视角挖掘徐福文化,不仅进一步深化象山海洋文化的内涵,提升象山海洋文化知名度,使徐福文化成为象山新的‘文化名片’,而且加深了象山与国际的文化交流,开拓了象山对外文化交流的国际视野。”象山县文广新局局长任先顺表示。

  历史渊源 徐福与象山有着不解之缘

  公元前219年,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入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后因求仙不遇而“隐迹”象山两年,筑庐、凿井、炼丹,之后从象山蓬莱山出发,再次东渡。

  2000多年过去,追溯象山与徐福的历史渊源,可从历史文献中得窥证据。

  最早见于唐大中二年(848年)所建的《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碑文开头即言:“闻《图经》宝书之蓬莱山,其迹近古。昔相语秦始皇使乎仙者辈徐福也,使泛沧海,访神仙之术于蓬莱山。此□□□□游止之,药灶踪残,丹井泉在,观名焉自福。”此碑为当年象山重修蓬莱观时,由唐乡贡进士金陵孙谏卿撰,书法家贝泠该书,县令杨弘正所建,宋宝庆《四明志》中保存了这一史料,宋《宣和书谱》“贝泠该条”也确认为其手书。虽然因为年代久远,碑已不复存在,但是让人欣慰的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仍藏有原碑拓。

  中国徐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良群高度评价唐《蓬莱观碑》的发现:“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唯一一块记录了有关徐福其人其事的古代碑刻,也是东亚地区已发现的记录徐福事迹的最早碑碣。”中国徐福会原会长刘知刚认为它“填补了徐福研究的空白”。此外,元延祐《四明志》、明嘉靖《宁波府志》和《象山县志》、清乾隆《象山县志》、民国《象山县志》等均记载着徐福曾在象山“隐迹”。

  如今,走进象山,徐福文化遗迹遍布全境:丹城有徐福的游止地“蓬莱观”,观前有“丹井”和徐福登陆处,山腰有“石屋”;彭姥岭有徐福从蓬莱山到西沪港船泊驻地必经的“徐福古道”;在象山港南岸的大雷山有秦始皇庙;在墙头镇北海山有“樯头古渡”;在大徐镇章家弄村还有“船倒山”……

  “徐福为象山留下了丰富的地名文化。”象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吴健分析,位于象山丹城的蓬莱山是徐福的“游止地”,这里集中了关于徐福炼丹和蓬莱观的地名文化;西乡西沪港沿岸是徐福船队停泊地,墙头(原名樯头)、舫前、洋北等地则集中了徐福船队的地名文化;徐福求仙队伍居住在蓬莱后,四处考察,关于徐福传说的地名文化则散列在象山全境。

  象山“徐福东渡传说”从唐朝就有,其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史志上均有记载,民间则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诗文。如民间故事《徐福落脚象山的传说》《徐福留字》《蓬莱泉的故事》《徐福救难》《龙船径》《船倒山》等,或讲述徐福筑井炼丹的故事,或再现徐福船队泊岸修整的经历,或记叙徐福船只由象山港逆流而上触礁而倾覆倒毁的场景,有着很强的纪实性。

  “丰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证实,象山为徐福东渡前的隐居地和真正启航地。”吴健说,这为象山海洋文化增添了独具特色的靓丽色彩,也为象山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保护 赋予徐福文化研究当代价值

  今年是象山“徐福东渡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9个年头,如何大力挖掘和保护传承徐福文化,使之成为象山打造“海洋特色文化高地”“滨海休闲度假胜地”等“一城四地”滨海休闲城市的推动力量?这些年,象山一直在努力。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象山视察工作,发现徐福与象山的历史渊源,指示象山县应当好好保护利用。2007年,象山就成立了“象山县徐福研究会”,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徐福会理事单位。研究会成立后,潜心研究和挖掘徐福文化史料和遗存,在历史遗迹地采访老年人、知情者,召开“徐福东渡”座谈会,搜集整理有关徐福东渡日本的民间文学资料,对徐福在象山炼丹求仙的有关遗址进行考察和论证等,证实了徐福曾在象山“隐迹”两年的史实,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徐福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象山县政府则投入资金、物力和人力,建设徐福文化场馆、设施,为徐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物质载体。在拢船境、船倒山、墙头古渡、秦始皇庙遗址、徐福古道等徐福曾在象山隐居之地及传说流传地立碑修亭;重建徐福炼丹的“丹井亭”、重刻唐“蓬莱观碑”,并勒石立碑;在“徐福东渡传说”的重要流传地,依据民国前遗留的照片,重修石屋山、新砌石壁浮雕“彭祖养生地徐福隐迹处”,并撰碑文详细介绍了彭祖、彭姥、徐福、陶弘景在此隐迹养生炼丹的故事。

  2011年,以民办公助形式兴建的徐福文化园竣工,由此,象山徐福文化的保护、传承、展示、交流、研究有了重要的阵地。

  象山还注重运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盛鑫夫等“徐福东渡传说”传承人,走进乡村、社区、机关、学校,乐此不疲地讲述徐福东渡传说,传播徐福文化。

  利用“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契机,象山不仅组织学生参观徐福在象山遗留的古迹,还鼓励学生编排有关徐福的课本剧,参与相关影视剧的拍摄。2011年6月,由宁波渔文化公司影视部筹拍,由文峰学校、实验小学、丹城四小的学生担当演员的象山县首部少年版古装戏《徐福东渡记》在象山电视台首映、随后在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2012年,《徐福与象山》电视专题片拍摄完成并在象山电视台播映。

  同时,象山徐福研究硕果累累。《象山蓬莱山诗文》《象山蓬莱山与徐福东渡》《从隐迹蓬莱到远航东渡———秦徐福象山行藏初探》《蓑衣岩与徐福隐居象山蓬莱山传说》等论文得到汇编。2009年1月,《徐福与象山》出版;2012年9月,王庆祥撰写的《唐明州象山蓬莱观碑文考释》、盛鑫夫编著的《徐福东渡研究概述》,同时由宁波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徐福东渡传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徐福东渡比张骞出使西域早70年,比郑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开拓者。”盛鑫夫感慨地说,“徐福不怕艰险、勇于探索、敢于开拓、追求和平、开放包容等精神,具有当代文化价值。象山致力于保护传承徐福文化,促进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徐福文化研究,这对中国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外交流 打造象山文化旅游“新名片”

  徐福东渡开辟了中国通向韩国、日本的海外航线,开创了我国走出国门对外交流的先河,他为东亚带去了先进的科技文化,为后世中、日、韩社会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专程前往日本、韩国寻访徐福遗迹的盛鑫夫告诉记者,如今日本、韩国有20多个徐福研究会等相关民间组织,两国有诸多徐福的遗迹。在韩国济州岛上,留有徐福登陆的“朝天门”遗址;徐福西归中原的“西归浦”码头现已建为西归浦市,建有徐福公园。在日本的徐福成功登陆地之一佐贺市,有徐福手挖的水井、修建的徐福桥、所种的千年古柏等遗迹,建有设立徐福神像的“金立神”。在徐福登陆的另一地熊野,至今留着徐福东渡的遗物———秦半两钱和先秦陶碗。在紧邻熊野的新宫市,建有徐福公园,园内有徐福墓、不老池、祖元诗碑等。在日本八女市,有“童男山墓葬群”。在东京以西约80公里的藤泽市妙善寺,有徐福后代的墓碑。日本各种祭祀徐福的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和良种百工,最终留在日本‘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他推动日本社会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飞跃发展,对日本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盛鑫夫认为,如今对徐福文化研究已成为中日韩三国共同的文化遗产。“由于象山在徐福文化研究中的显著地位,吸引了国内外徐福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象山徐福研究会也长期与日本、韩国的徐福研究会互通有无,并多次参加徐福国际研讨会交流沟通。”

  盛鑫夫告诉记者,近年来,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徐福文化研究专家不仅高度肯定了象山徐福研究成果,还提出了设立“徐福文化三国旅游专线”“三国联合申遗”等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前瞻性建议。

  本次在象山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中、日、韩三国徐福文化研究专家与学者提交了40多篇论文,以“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为主题,围绕“徐福精神与东亚价值”“徐福东渡及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徐福文化与象山海洋文化建设”等专题展开研究和探讨,研究范围涉及外交史、航海史、造船史、科学技术史和考古发现、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以及徐福文化对于当代和未来在拓展国际交流、发展旅游经济方面的作用与价值等。

  象山县相关负责人则透露,自今年开始,象山将设立“徐福文化研究象山奖”,以奖励为徐福研究做出贡献的中日韩专家学者和研究新手,即:以本次研讨会为第一届,今后每三年为一届,每届分设“研究成果奖”“新人新作奖”和“传承组织奖”三个奖项。“徐福文化不仅是象山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本次研讨会站在国际视角深刻挖掘徐福文化内涵,不仅是象山徐福文化研究不断走向国际化、实现当代价值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推动象山得天独厚的徐福东渡遗迹等文化景点为世人瞩目的一个有力举措,相信徐福文化将成为象山继‘渔文化’之后的又一张推动象山旅游业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形象的新的‘文化旅游名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