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更是制造向高端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我加压”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企业;临港工业迈入基地化、循环化、高端化轨道;能源消费结构和利用效率持续优化提升、重点领域节能改造成效明显……作为工业强市和资源小市,5年来,宁波围绕单位GDP能耗下降18.5%的目标要求,加快节能降耗,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全绿色产业链,激发绿色新动能。 “十二五”期间,我市万元GDP能耗达到0.50吨标煤,累计下降18.8%,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目标。换句话说,这5年,宁波用年均4.0%的能耗增长速度支撑了年均8.3%的经济增长,能效水平居全国前列。其中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90吨标煤,比2010年下降15.1%。 适逢“全国低碳日”和节能宣传月之际,本报将陆续推出5年来宁波节能降耗成就亮点回顾报道。 临港工业减碳, 变“能耗大户”为“循环产业园” 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必须坚持低碳循环发展,集约增效。 作为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宁波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已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行列。 去年大榭开发区成功跻身“国字号”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获国家补助资金7130万元,是全市第3个获得该项补助资金的园区。区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同时万华化学(宁波)聚氨酯有限公司还建成运行全球首套MDI废盐水回收利用装置。推进集中供热,集中供热率在90%以上。 作为又一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区,宁波石化经济开发区以上一个企业的产品副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供热、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化工管廊、化工码头等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形成了园区企业共生循环产业链。 截至目前,宁波已形成“电厂-粉煤灰-新型墙材”“脱硫硫磺-硫酸-生产钛白粉和磷肥”等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 主动挖潜,加大节能改造是临港企业实现绿色制造的根本。 宁波是一个拥有19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的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北仑第三电厂等火力发电企业正在实施清洁排放改造工程,建成后燃煤机组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可达到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 5年来,全市共完成工业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26个;建成绿色园区10个,先后有5个园区和17家企业被列入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工业领域累计实施节能改造项目4615个,投资285.7亿元,实现节能407.9万吨标煤、节水1597.5万吨。火电、乙烯、PTA等部分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79家,年综合利用废弃资源总量达到5137万吨,年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51亿元。 GDP“换装”, 用“绿色”置换“黑色” 去年年底,杭州湾新区众创园获得9000万元国家第4批专项建设基金。此前,那里还是全省最大的漂印染园区,聚集着39家漂印染企业。如今这片1200亩的园区“腾笼换鸟”———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实验区。 杭州湾新区是宁波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样本。 然而,它并非是“孤独的探路者”。近年来,一场舍弃“黑色GDP”的攻坚战早已在全市各地打响。 鄞州,瞄准铸造、电镀、蔺草加工等灰色块状经济,自戴“紧箍”,一年336个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被“一票否决”。宁海,5年来关停并转产100余家铸钢、造纸、印染、铝灰等行业污染企业,否决不符合环评能评的项目680个…… 去年,宁波再出“重拳”———全面启动节能降耗的“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整治提升25个“低小散”行业。 利用价格杠杆倒逼高能耗企业“新生”。2011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向不锈钢行业“开刀”,累计征收差别电价1.6亿元。前年宁波将差别电价范围扩大至铸造业。部分企业关停的同时,宁波合众不锈钢有限公司等更多的落后企业转战新兴产业。 统计显示,5年来,宁波共有1795家企业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其中整体关停企业611家,共腾出用能空间192万吨标煤,盘活存量土地5.6万亩。通过市场手段倒逼淘汰落后产能不锈钢236万吨、铸造30万吨。工业领域累计淘汰S7变压器3520台,实现落后变压器清零。 低碳铺“新路”, 从新能源“崛起”到“全域化”节能 低碳发展是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十二五”以来,宁波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严格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开展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专项行动,改用集中供热、天然气、电、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煤炭在终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降10%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较低但增速加快。 “世界最大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在杭州湾新区并网”“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村’在鄞州龙观李岙新村并网投用”……目前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为74.5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同比增长54%。 与此同时,在建筑与民用领域,全市实现新增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825.7万平方米,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17.96%。交通领域,淘汰黄标车15万辆;大力推广天然气公共交通车辆,使其占比达50%。公共机构方面,搭建了集能耗分项、分户计量、自动采集、实时监控和能效评估为一体的宁波市公共机构节能监管平台,已在市级106家公共机构得到应用。 能源消费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我市加快实行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完善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国内首创新建项目节能竣工验收,完善能评全过程管理。实行了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预警制度。建立了宁波市能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部分重点用能企业实现在线监测。 节能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已成立节能服务企业100余家,市能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成功上线运行。集节能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广、服务、展示、交易、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宁波市节能服务产业园区已集聚一批节能服务机构。 注入城市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