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安 绘) |
通讯员 彭荟臻 程学佳 记者 王 博 “丁是丁,卯是卯。存银出,纠纷了。”在鄞州区东吴镇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徐存银是东吴司法所从事调解工作25年的人民调解员,也是一个“典故迷”,每当调解遇到瓶颈,他常从典故中寻找灵感。前不久,他借助“六尺巷”的典故,成功化解了一起历时20年的邻里纠纷。 茅厕变电房 20年不相往来 老赵70多岁,与钱、孙、李三家人做了几十年的邻居,四家共用一个晒场、一条小巷。20年前,老赵家北面的茅厕统一拆除,多出一块空地,紧挨着钱阿姨家的外墙。 当年,当地兴起了羊毛衫加工的生意,头脑活络的钱阿姨开起了加工作坊。可由于村里电力基础设施差,常常跳闸停电,影响了羊毛衫的生产进度。钱阿姨便找人在空地上造变电房。 老赵得知后,一怒之下将钱阿姨家刚砌起来的砖铲掉。老赵在晒场和小巷之间建了个木门,以示“不相往来”。钱阿姨则在小巷里堆满了杂物。 这一道门堵住了路,也堵住了两家人的心,一堵就是20年。去年年底,村里搞环境整治,老赵将钱阿姨乱堆乱放的行为反映到村里,两家矛盾再次升级。 典故出灵感 先斩后奏除“心门” 徐存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想到了“六尺巷”的典故。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家人重修府邸,因为一堵院墙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于是家人写信给当时在京为官的张英,要求他让当地官府帮忙撑腰。张英回信,让家人让对方三尺。家人收到信后,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邻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让了三尺。两家之间便空出了“六尺巷”。 面对调解,老赵直言:钱阿姨不把杂物处理干净,他不会同意拆门的。 徐存银联系了钱阿姨的儿子。小伙表示知道此事,但也不好说什么。徐存银得知钱阿姨要出几天远门,他心生一计。 趁着钱阿姨出门的几天,他让钱阿姨儿子找人把堆放的杂物清理干净。同时,徐存银通知老赵,希望他也能大度一些,作出退让。老赵也爽快,次日一早,他就把那扇木门拆除了。 徐存银算准钱阿姨回来的时间,约上钱阿姨的儿子一起上门做思想工作。听到老赵已拆了木门,钱阿姨表示愿意清理杂物。 后来,赵、钱两家重归于好。邻里几家人最后还决定,把小巷和晒场连接处的地块进行重新整修。徐存银笑称,这就是现代的“六尺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