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玉华 公办幼儿园“一位难求”,民办幼儿园名额有限,合肥市部分地区幼儿园近日上演“报名大战”:数百名家长为了争抢几十个入园名额,冒雨彻夜排队、摇号抽签,抽中的欣喜若狂,落选的泪流满面,民生痛点令人唏嘘。类似现象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软肋。 此次合肥市出现的“入园难”,主要集中在近年来扩建的新城区。这里既是拆迁安置的集中区,也是外来人口购房置业的首选区,房地产项目集中,居民入住量大。这些新区建设时往往号称规划标准高、布局功能完善,建成后的确是道路宽阔、楼宇摩登。然而光彩照人的城市面孔背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却不尽完善。例如幼儿园配套严重不足,有的一个小区住户近千,配套的幼儿园却只有每学期几十人的招生名额;有的两三个小区只配建一个幼儿园,僧多粥少让不少孩子面临“无园可上”的窘境。 合肥“摇号入园”是当前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情况不止一地。近年来,不少地方新城越建越大,居民越来越多,但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成为“短腿”。不仅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而且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较低,入园“摇号”、入学“大班”、就医“扎堆”等现象比较普遍。 公共服务存在软肋,凸显一些城市管理者规划理念重“面子”轻“里子”,缺乏民生情怀,对教育、医疗等合理民生需求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因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要大量“赔钱”,而将其交由开发商配建,但“一配了之”常常导致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搞低标准建设,“小马拉大车”必然导致公共服务资源紧缺。 当前各地城镇化仍在推进,城市“变大长高”的步伐迈得很快。“摇号入园”给各地管理者敲响警钟:规划一定要着眼长远,要多点民生视角,尽快补上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短腿”。这是考验地方现代治理能力的新课题,也是增强百姓获得感的必答题。 (新华社合肥6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