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短短两个多月,象山的婚丧礼俗“风向”大变,让人惊叹。象山整治婚丧礼俗,这不是第一次,但这次见效最快、最明显。细读纪实报道,不难发现,重要原因就在于抓具体、具体抓,抓出了好效果。 象山的婚丧礼俗比别处更甚,有其独特原因,可谓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婚丧礼俗也是“水涨船高”,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办酒难,办酒愁;吃酒难,吃酒愁”“死要面子活受罪,铺张浪费太厉害”“苦不堪言,两败俱伤”……陋习劣俗让每个人都深受其害,再不整治,真的不行了。 怎么整治?象山认真做起了“抓具体、具体抓”这篇文章。首先是弄明白了抓具体的“理”。人人都说请客送礼办酒席“吃不消”,但谁也不敢第一个说“不请不送不办了”。一则,“面子”抹不开;二则,收进来的礼不还,岂不断了人情?送出去的礼不收,岂不打了水漂?还有,有人借婚丧喜庆敛财、炫耀惯了,不是说停就肯停的。整治婚丧礼俗,难就难在这里。 如何突破?象山的做法是,抓住党员干部这个“牛鼻子”。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对于党员干部,是可以严管、严查、严惩的,这是“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应有之义。让党员和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于律己,“吃亏在前”,以身作则,才可能撕破让人人叫苦不迭而又挣脱不了的“人情网”。 其次是细化了抓具体的“法”,任务具体、要求具体、措施具体、对象具体、责任具体、考核具体。成立移风易俗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领导、机构、人员、精力“四到位”;实行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层层签订承诺书和责任状;给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划出“红线”、列出标准,对违规者要依法依规处理并通报,还设立了举报电话和奖金;广泛宣传和发动,做到家喻户晓;将全县划为三个片区,成立三个督导组,实行日婚丧报告制度,全程跟踪检查;多部门联合行动,强化源头管理;将整治工作纳入干部年度考核…… 抓具体、具体抓,党员干部“先行一步”,群众叫好,并纷纷跟进。新规执行率高达99.4%,871起婚丧事宜,仅有4起违规;与去年同期相比,宴请人数、停柩时间、花圈数量及迎新、送葬车辆数量均大幅下降;有的村还制定了比县里规定更严格、更有操作性的“村规民约”,简办婚事、俭办丧事的“大气候”正在形成。 变味、异化的婚丧礼俗,绝非象山独有。也不只是整治婚丧礼俗,我们好多事情想得到,但落实不了,问题看得到,但解决不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抓工作不具体、不细致、不扎实。做事情,尤其是做“难事情”,既靠良好的精神状态、优良的工作作风,也靠正确的办事方法。自以为会议开了、文件发了、要求提了,就算完事了。殊不知,失之于虚、失之于泛、失之于粗,没人抓具体、抓落实,很容易成为轰轰烈烈的走过场。 需要花大力气整治的问题,往往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整治婚丧礼俗,重在转变人们的观念,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绝对不能犯“幼稚病”“急躁症”,指望出台了规定,抓个一年半载就能大功告成,而是要拿出“一锤一锤钉钉子”的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直到“半岛清风长荡漾”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