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
“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李伦            

  

  在国际上,提到工匠精神,不少人很快会联想到“德国制造”。“德国制造”代表着结实、耐用和精美,是高质量的保证。“德国制造”的成功,与德国人严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开。德国“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是个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的问题。

  “德国制造”曾是耻辱印记

  德国人对“德国制造”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可是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曾是假冒伪劣的标志,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呢?

  十八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科技的排头兵。而此时,德国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与英国相比,相差至少半个世纪。德国人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积极向英国学习。但德国人采取的“学习方式”,却让英国人恼怒不已,并采取立法措施,对德国人的“学习”予以痛击。

  原来,德国人的“学习方式”就是剽窃技术、假冒仿造。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企业一方面派出工业间谍,通过各种手段窃取英国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派出学徒员工,到英伦半岛进行所谓的“旅游学习”,然后顺手牵羊,把英国的好产品带回德国,进行假冒仿造。当时的德国,工人工资极低,工作时间被资本家无限延长,因而商品成本非常低廉,其价格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德国人把从英国“偷”来的样品,仿制生产,倾销到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在当时,德国产品就是“价廉货次”的代名词。

  为了以次充好,一些德国企业便盗用他人的品牌标记,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道具以优质的品质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便假冒这个品牌,把自己仿制的产品打上“谢菲尔德”的标记出口国外。虽然看上去跟英国产品相似,但德国厂商使用的制作材料是低劣价廉的铸铁,完全不同于英国产品使用的质优价昂的铸钢。

  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和其殖民地的德国产品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英国人认为,“德国制造”就是假冒伪劣、价廉货次;“德国制造”就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

  德意志民族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英国人的抵制和立法以及“德国制造”的耻辱印记,让德国人开始彻底自我反省。从那时开始,大多数德国企业开始把“用质量去竞争”定为首要目标,在设计上大力创新,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实现了从假冒伪劣向质优创新的根本转变。

  十年之后,英国人惊讶地发现,德国商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而且质量可靠,价廉物美。曾经假冒英国品牌的德国索林根刀具剪子制造商,生产出了著名的德国双立人刀具。今天,这个品牌已行销全球,享誉世界。从1887年到今天,“德国制造”走过了120多年的历程,曾让德国人蒙羞的“德国制造”,如今已变成了让德国人骄傲的金字招牌。

  职业教育铸造“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常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之所以盛产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技工,是因为其实行了职业教育和文理教育的双轨制教育体系。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从高中阶段起就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工厂参加实践锻炼,这是德国工人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万人争过独木桥”通过高考上大学的现象不同,德国不到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大量完全能被大学录取,却依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生。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国技师收入可观,其社会地位也与学士相等,同样受人尊重。

  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按照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使得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或者工厂,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第一手的应用型知识。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据介绍,所有学生必须了解,质量永远摆在第一位。如果学生在培训企业表现欠佳,那就会收到来自企业的警告,并承担相应后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