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姚80岁老人出版《唐诗新语》

灵感来源于几十年对唐诗的反复吟诵

  本报讯(方其军 陈青)对河姆渡文化研究独辟蹊径的余姚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忠来出了本新作《唐诗新语》,日前该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陈忠来生于1936年,余姚市陆埠镇余鲍陈村人,在余姚市文化馆工作,曾参与创作电视连续剧《情缘》的剧本,担任《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文化史料选编》副主编。1993年,他的《河姆渡文化探原》出版后,因其原创性和新颖观点,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关注。

  陈忠来说:“《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是我几十年随身带着的两本书,时常想读就读。这三四年集中反复熟读了,感触良深,各种想法汹涌而至,我按捺不住就写了。从动笔至成书,一个‘新’字常常萦绕脑海,因而最终书名定为《唐诗新语》。”

  陈忠来认为,他的书中的“新”是对唐诗不一样的解读,“其一是体裁新,不以传统诗论以格律分章节,而以诗人单独列篇。如李白篇、杜甫篇,而每篇以最能代表诗人个性的诗句为篇名。在篇下分节,同样以最能表示该节意涵的诗句选作该节的标题。这样既能探寻诗人的心路历程,加深对诗作内涵的理解,而读者如喜欢某一诗人之某类诗,也只需浏览小标题即能找到。”

  视角新和语言新也是该书的特点,陈忠来尽可能以今天的视点理解唐诗。“每个人的阅历、学养与灵性不同,对诗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自然不尽相同。阅读唐诗,在总体把握某一首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不必强求与权威趋同。”

  余姚市蓝溪文艺研究院研究员褚建梅认为,陈忠来冲进唐诗的评论阵营非常有勇气,“他的确是有底气的,《唐诗新语》流畅书写,显然已将唐诗烂熟于心,能够融会贯通。”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有显著的余姚乡间的文化烙印。褚建梅举例陈忠来在书中所写,“笔者出生在山区,童年时与小伙伴常常在广场上拿着一条有弹性的竹片放在胯下当马骑,跑得最快者可以‘娶’最美丽的女孩为‘妻’。”这是他对李白诗中“青梅竹马”的“竹马”一词由来的解读,非常有意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