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陈灵国的摄影作品。 |
本报记者 汤丹文 近日,在位于月湖畔的贺秘监祠市文联文艺之家,一场名为《背影·乡土四明》的摄影展正在展出。这是一场不事张扬、静悄悄开幕的影展,呈现的是我市某大型外企财务总监陈灵国乡土题材的摄影作品。 创作者陈灵国历时两年,游走于宁波的四明山区拍摄的作品,聚焦于20个耄耋老人的人生背影,以17个故事、45张照片,抒发了他的乡土情怀。 陈灵国是个坚定的摄影爱好者,职业的经历又使他有条件游历世界各地的风光所在,美轮美奂的风影在他的镜头下并不鲜见。但渐渐地,他却感到“美丽的风景背后没有故事”。 2年前,女儿去美国读高中,日子悠闲了许多。于是,他萌发了去四明山区拍摄老人的念头。“其实,我每个双休日去四明山村庄都是随机的,往往车子开到了高速公路入口外,才决定去四明山的哪个村庄。”就这样,只要人在宁波,每个双休日陈灵国都会去四明山或宁波周边的乡村采风,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两年内他走遍了四明山50多个村庄,拍下了上千张作品。 在陈灵国的300毫米长焦镜头下,他的作品并不仅是对快要故去的老人或者即将消失的老行当等乡村影像进行单纯记录,他想探寻的是这些影像背后的故事和人生意义。“镜头拉近了我与这些老人的距离,通过照片我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 在一个村庄,陈灵国用镜头记录了一个94岁的牛倌正在纸上抄写蝇头小楷的画面。一交谈,才知300年前,这位老人的祖上是乡里开粮行的巨富。累世经年的破落让这个家族资财耗尽。尽管他的幼年还能读上4年的小学,但最终不免沦为“少爷牛倌”。而同样在这个村庄,一位同样90多岁的老人却向他讲述了解放前夕他从一个佃农不经意间成为农协会长的传奇经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拍摄与采访能如此顺畅,老人心扉的打开也需要温柔渐进的过程。每当出发去乡村拍摄前,陈灵国的包里总会装上一些曾经拍摄过的老人的彩色打印照片,如果能有缘再次遇到这些老人,他会把照片送给他们,这也是他与老人们有效沟通的手段。陈灵国曾在奉化的白粉壁村拍摄过一张老人身披蓑衣在雨中耕作的照片。第一次拍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并没有多言。第二次,当陈灵国再次遇到了这个老人,把照片交给他时,老人说起了他的传奇故事:他是这个村里书记的“儿子”,却不是亲生儿子———他是小时候讨饭流浪到这里,被村里的一个老太收养的。而他的父亲,也是个孤儿,同样被这个老太收养。这个温馨的故事,让陈灵国着实感动。 “在乡村,你总能寻找到城市里久已不见的亲情。”这是陈灵国游走四明山村后的最大体会。与乡亲们熟悉之后,陈灵国成了他们的“自家人”。他拍一位从小为三五支队送信的80多岁老人,她抱怨为何把她拍得这么“丑”,她实在不能理解这其实是摄影者镜头下的“沧桑”。而乡亲们看他辛苦地拍摄,总会留饭,端上土制的烧酒,甚至送上乡村的土特产…… 今年4月,陈灵国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向朋友们“晒了晒”自己的乡土摄影作品,没想到反响很好。远在美国读书的女儿陈雨菡看到了这些照片,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也有太多的触动,便跟老爸说“不如搞个影展吧”。于是,女儿成了老爸摄影作品展的策展人。 “我会把这个四明乡土的影像记录继续下去。”陈灵国最后对记者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