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因家境贫寒,9岁起就帮人放牛干苦活。解放后,17岁的我经过村、乡、区三级推荐,被列入发展对象并接受了党组织的政治审查,最终在部队入了党。在入党时,我向党作了认真而庄严的承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现在人虽已退休,但还可以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发挥余热,服务社会。 有些党员离开工作岗位后,产生了“车到站、船靠岸”的思想,只想好好放松,对自己没有更多的要求。老实说,1995年底我退休之初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之前我爱岗敬业,这一退休,我去哪找岗位?我到哪当先锋?后来,是当时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军帮助我,跟我一番深谈后留下了一本鲜红的《党章》。她说:“老陈,你多看看这本书,就会找到你要的答案。”尽管我曾经无数次研读《党章》,但退休以后的学习却让我有了更深的触动与感悟。 对党员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意志的衰退、奋斗的中止和党员先进性要求的降低,而是人生进入新阶段后的一种进取方式和奉献方式的转换。党员从工作岗位退休后,要重新认识自己,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于党和社会、有益于群众的事情。 小广告像牛皮癣,在想不出更好办法的情况下,我和老伴就利用晨练的机会,采取了他贴我撕的“笨”方法来对付,叫它没有立足之地。当然现在,随着宜居示范小区建成、新物业入驻,小区里面的“牛皮癣”已经基本“绝迹”。 6年前,我们小区的老党员发现贺丞路的大门口早晚高峰人、车流量很大,难免有交通安全隐患,我就提议退休在家的党员们早晚排班,轮流疏导交通。没想到一拍即合,银发交管队就这样诞生了。 总之,居民有困难,社区有需要,我都会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如组织居民为患脑瘤住院治疗的社区保洁员募捐;针对社区独居老人服务需求,我发起成立了“心连心互助组”;社区花大力气建成了公益街区,我便跟史美忠、郑小毛、朱惠芳等老党员商量好,诚信超市、货郎铺子、花草医院我们一人认领一间,每天定时报到。 这点点滴滴,看起来都是芝麻绿豆小事,却是社区和谐文明之举。我,一个普通的老党员,社区几百名志愿者中微乎其微的一个,找到了新的人生追求。其实我们社区好同志很多,优秀党员焦慧珠,一心一意为社区;优秀党员黄均芝,保洁护绿有功劳;退休党员许素青,助人为乐学雷锋等,他们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作为入党已有21995天的我,决心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取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 要说这么多年做公益活动有没有什么困惑和委屈,说没有那是假话。我撕牛皮癣、疏导交通、带头节水,总有外面的人指指点点,认为我居心不单纯。为此我彷徨过,但最终还是《党章》给了我信心,“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誉观”,这是党员义不荣辞的责任。看来,面对新局面,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开阔视野,振奋精神,才能实现“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人生夙愿。这二十多年来,我每天两小时看报、读书、查阅资料、收看电视新闻。为让更多同志通过学习增强政治责任感,我们还自发组织了社区“党员读书会”。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12周年之际,群策群力编写了一份“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概况”,供读书会成员学习党史之用。社区党员争相传阅,效果很好。 工作期间,我每天早晨想的第一件事是“入党第几天了”,到了晚上,在脑海里放一次“电影”,回顾一天的言行是否符合入党誓言,发现不符立即纠正,把不良之苗扼杀在萌芽之中。退休后我仍然坚持了这个习惯,而且在有生之年,我将仍然坚持下去。不断学习《党章》,牢记入党誓言,这既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岗时的“防腐剂”,也是退休后,在言行上继续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良药”。我想,如果每一名党员都做到了这些,那么退休与不退休,又有什么区别呢?工作可以退休,党性没有退休,这,就是我,一名普通老党员与党章的故事。 (征文稿件电子版发送邮箱:jdycjy@163.com,或邮寄至:江东区彩虹北路58号1113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