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晚清时期用真人骨架当教具

宁波教育博物馆珍贵展品令人称奇

  本报讯(记者蒋炜宁)记者昨天从市教育局获悉,近日宁波教育博物馆千余件展品亮相。在60件珍贵展品中有一件特别展品———有100多年历史的真人骨架。据介绍,这副骨架在晚清时期就被宁波一所教会学校作为医学教具在课堂上使用,令观众啧啧称奇。

  这具真人骨架,净高157厘米,重6千克。博物馆孙国华副馆长告诉记者,经考证,这是晚清时期一所教会学校保存下来的人体骨架。

  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国传教士禄赐和戈柏来宁波传教。为了更长远的发展,他们开办义塾学校,开设课程,培养人才。建校8年后,光绪二年(1876年)在英国霍约瑟教士的资助下,他们在孝闻坊兴建起了新校舍,取校名“三一书院”。光绪九年新建校舍至广仁街,1912年易名为三一中学。新校搬迁三年后,霍约瑟开始监理三一书院。这一时期,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校舍也有扩充。一位在三一书院任教的女传教士留下遗言:愿将遗体捐献给三一书院作为教具。在她去世之后,校方遵嘱将她的骨架保存。该教具从三一书院留存至宁波三中,直至今天保存完整。

  “在当时的基础教育界,人体教具多为模型,采用真人标本的可以说是第一次。”孙国华副馆长介绍,“在当时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可以说开了国内基础教育风气之先。”  

  宁波教育博物馆在陈列布展中,选取最有时代特征,带有文化烙印的教育文物:从国子监历史上颁发的最后一批监照,到宁波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章鋆的闱墨卷;从清末宁波各书院月课试卷,到三一书院真人骨架教具……让观众体会到教育文物背后蕴涵的丰富教育记忆。

  作为全国第一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选址于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甬江女子中学教学楼旧址,修缮后保留了九十多年前的建筑风貌,使场馆本身成为了一件最好最珍贵的教育文物。

  开馆一年来,馆内已有5000余件藏品。每每看着馆中的藏品,孙国华副馆长总会这样感慨:“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旧人、旧事还是旧物,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滋养过明州学子,其中的一些已经被历史尘封,面对它们,我们的敬意仍油然而生,那些古老物件和教育传统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依旧活跃于今,造福于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