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京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过去了。今年高考除屏蔽手机信号外,有些学校还首次使用人脸识别、指纹鉴定和监控系统等技术防止作弊。同时,教育部门还在运输试卷的车辆上安装定位系统。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加上“作弊入刑”等规定,使得今年高考有了“史上最严”的称号。 纵观古今,从历史上的科举取士到今天考大学,作弊问题一直存在。作弊与反作弊,攻防共生。虽然我们期盼“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这魔从来就没有退出过江湖,反而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作弊手段更加多样化。作弊虽是极少数人所为,但损害公平,影响甚大,为何屡禁不绝呢? 高考“作弊入刑”,有人叫好,也有人担心过于严厉,会毁掉作弊考生的人生。但我们就不想想,作弊完全是当事者的主观行为,他不违法,再重的法律大棒也打不到他呀!所以,笔者认为,不是“作弊入刑”太重了,而是以前处罚得太轻了。以至作弊者心存侥幸:即使被发现查处,损失也不大。换句话说,违法成本太低,变相鼓励了个别人铤而走险。更让人奇怪的是,什么针孔摄像头阅卷、遥控解题、短信息传递答案等手段,居然做成了产业,在网上公然叫卖。这种事怎么就查不了,任其泛滥呢?监管的松弛,也给作弊开了口子。 当然,高考作弊最原始的“动力”还是人们太看重高考了。考生、家长、老师、学校甚至一个地方,均有各自利益维系在这一考中。考好了,考生能上一所好学校,前途一片光明,家长脸上有光,学校也争来了知名度、无形资产,地方形象也会有所提升……于是乎,考生乃至相关人员无不竭尽全力,少数人甚至不择手段。 其实,高考无非是一次对考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检测而已,异化到现在这种状况,跟高校普遍存在的“严进宽出”现象不无关系。因为一旦考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进去混张文凭出来不是什么难事,许多考生就把高考定为人生最重大一搏。于是,那些在初中、高中不努力的考生,难免有个别人在走正道无望的情况下,去“赌一把”。如果我们的高校是“宽进严出”,哪怕通过非常手段进了学校,混了三年五载仍无法拿到文凭,“南郭先生”们还会来浪费时间吗?因此可以改革一下,让考生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去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譬如,考生可以投报多所学校,可以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然后自己选择。 当下,我们正在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应该对学生们特别强调,诚信乃立身之本。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管理措施,让考生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乃至不用作弊;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加强诚信教育,让考生有自觉的道德约束,做到不想作弊,哪怕是正确答案唾手可得。 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往往一念之差。人生在世,谁不想当君子呢?但能不能成为君子,固然跟社会环境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在面临人生选择时,能够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切不可触犯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