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殷聪)吃久泡的黑木耳会中毒、喝苏打水能防癌、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各类网络谣言中位居第一的食品安全谣言,占45%。昨日,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市民应对食品的各类信息加以辨别,切勿偏听偏信。 为何食品谣言屡禁不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有些别有用心者,制造谣言以期从中牟利,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又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消费者高度关注,在某些食品常识缺乏又无法获取客观信息情况下,分不清孰是孰非,就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同时,出于对家人、朋友安全的关注,消费者又无意中成了谣言的传播者和助推者。 “关于食品的谣言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将某种食品列入有毒、有害食品的行列,另一种是将几年前的老问题不断‘炒冷饭’,并不断放大危害。”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各种版本的谣传频现网络,放大了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不利于食品安全信心的重建。 谣言应止于智与治。这种智莫过于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基本的素养,理性、科学的严谨态度,敢于怀疑、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治则是对各类谣言的打击与封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