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合 通讯员 余祖轩 杨梅成熟的日子,我们来到了位于姚北的全国文明村———谢家路。 商铺鳞次栉比,道路宽阔平整,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经过15年努力,将谢家路从又小又穷又边缘的后进村,变成了现在让大伙儿竖起大拇指的‘领头羊’。”村党委书记钱建康身材不高,一双手却粗壮有力。正是在这双手的力推下,党建引领群众拧成一股绳,基层党组织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很多‘两学一做’要求的事体,我们党员十年前就在做了!”村里的“好嗓子”倪秋梅是村第九党支部的书记,她家一楼客厅就是支部日常的教育活动点,一走进屋子就是扑面而来的“红”。 党员组织活动的签到记录,评议、学习的动态,讨论的主题,每个党员认领岗位、联系帮扶群众的情况……这些信息全部上墙展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字里行间就能看得出参加组织生活的认真劲儿。 11个“农家小院党建园地”新鲜出炉,坐在飘着瓜果清香的院子里,搬几把凳子,党员们就能一起学习讨论,对村里大小事进行民主评议,继续走着“小板凳”上的群众路线。 “在谢家路,党建引领,从来不是讲讲一套,说说一套,做做又是另一套,我们的每一项荣誉都经得起考验。”陈新尧是村党委副书记,在他眼中,村里213名党员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这里的“红色”故事,说都说不完。 一条2米宽的田间路,难住了村里几十家农户,一到榨菜收割季节,进出的农用三轮车连会车都有难度。封立君在支部党员学习活动会上提出对策,得到村党委的支持,不到一个月,该田间路拓展至5米,得到广大农户称赞。 地道种田人宣阿四,家境并不富裕。前年村里发动“五水共治”,他作为党员一个人就拿出积蓄1万元,捐给村里作“五水共治”基金。那一年春节前后,他又自掏腰包捐助结对帮扶的5户困难家庭5000元。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庭院”,总有党员带头发挥作用,冲在第一线;村庄道路保洁、弱势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总有党员志愿者第一时间出现,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有了党员带队,村子成了一个“红色堡垒”。2015年,谢家路村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44.5亿元,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19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7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