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织一张张“天网” 构筑一道道“防线”

拧紧“舌尖上”的安全阀

  宁波枫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物联网”数控中心,施什么肥、用什么农药等信息在这里汇总,上传省追溯平台
  象山“畅绿”公司的自检室
  奉化爱歌顿农场的产品展示厅
  奉化王鹤农庄的无公害基地标识牌、追溯信息和自检室

  本报记者 何峰 孙吉晶 通讯员 李永华   

  奉化爱歌顿农场的各种果蔬迎来成熟季,游客纷至沓来。一位消费者采摘完小番茄,正巧碰到农场负责人蒋仁军,就问道,“你们的小番茄,安全没问题吧?”“我们是无公害种植,你只要扫一扫合格证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生产的细节。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现场做个检测。”一席话说得消费者心服口服。蒋仁军的底气,来自于农场无公害种植方式和严格的检测制度。

  “舌尖上的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这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

  枕山面海、拥江揽湖的宁波,自然资源优渥,从海味到山珍,物产丰富。如今,在从“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过程中,为打赢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这场持久战,宁波在全省甚至全国创造出诸多“率先”,一直在探索一条标本兼治、全社会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路。

  质量安全监管不遗余力

  四级检测体系编织“天罗地网”

  “地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第一要义是要管得严。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把农产品安全‘管出来’。”市农业局副局长朱红霞说。

  去年,我市通过监管力量、检测能力、主体素质、应急能力、长效监管五大方面的提升,加强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监管部门抽检次数逐年增加,对违规的生产主体绝不手软,处罚“真刀真枪”。去年,市县两级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13400余批次,合格率98.3%。118个涉农乡镇(街道)建成了速检站,市、县、乡镇、企业(合作社)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成型。这张“天罗地网”“枕戈待旦”,对农产品时刻保持着监控。

  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主体,监管部门的力量总是有限,农产品质量安全往往陷入防不胜防、管不胜管的困境。我市将“管理”转向“治理”,探索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形成合力。

  记者来到位于象山定塘镇的宁波绿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时,检测员正对刚送来的样本做实验。“公司担负着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食材供应,质量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每批转运出去的蔬菜,检测合格,我才睡得踏实。”董事长俞冠江说。

  绿畅公司有3000亩的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供菜大户”。象山县农林局质量监管科科长陈国华说,“监管的范围要广,但也要抓重要的节点,我们花大力气帮助‘畅绿’公司建设了检测中心、完善了检测流程。‘绿畅’公司严把安全关,就是管住了3000亩地。同时,我们以抽检、约谈等形式,提醒他们时刻紧绷质量安全这根弦。”

  生产主体多,监管范围广,地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称得上“天下难事”,我市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方法。

  慈溪首创“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检测战略联盟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合农业检测资源。目前,这一农产品检测的“慈溪经验”正向全国推广。

  “农产品质量安全,绝对马虎不得。要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我们的监管队伍兵强马壮,一呼百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奉化市农林局监管科科长邬为民自豪地说。奉化实行县级、镇(街道)、村联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触角伸到最基层。59名专职监管人员、77名协管员,各司其职,分兵把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奉化已列入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行列,慈溪、象山已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余姚、宁海、镇海紧随其后,正在创建。鄞州、江北、北仑争取今年列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行列,实现全市涉农县(市)区全覆盖。随着一面面“红旗”插上越来越多的县(市)区,宁波全大市即将连成一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图。

  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农产品有了让消费者放心的“身份证”

  推行农产品追溯制度,是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的“不二法门”。

  去年9月12日,全国首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奉化王鹤农庄诞生。记者掏出手机扫了扫合格证上的二维码,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上市时间、生产单位等信息及检测情况一目了然。

  “质量安全追溯,是农庄给消费者的‘保证书’。合格证虽小,作用还真大。品牌越来越响,效益越来越高。”农庄负责人王志岳告诉记者。今年,该农庄对15亩草莓全部推行合格证后,迎来了一批批省内外游客前来采摘,每亩草莓收入超过3万元。

  邬为民介绍,农产品合格证已成为奉化市名优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的“敲门砖”和“入场券”。截至目前,奉化市30多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累计使用合格证6万余张。当记者来到奉化市奥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时,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包装野鸭蛋。公司负责人说,“自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一扫二维码可实现追溯后,野鸭蛋不但身价倍增,而且越来越畅销,旺季时每个月的出货量超过一万箱。”

  我市以追溯平台为依托,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新路径。已有974家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信息进入省追溯平台,占全市规上农业生产主体的近八成。 

  追溯,已经超越了监管的初衷,正成为企业的自觉和需要。

  象山海滩盛丰畜牧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史久耀一见到县农林局的工作人员,就连呼“不过瘾”。原来,合作社生产的“海娘子”鸡蛋是无公害产品,已经实现主体追溯,合作社希望实现产品追溯。“我们的鸡平常在山上捉虫子,退潮后在滩涂上吃小鱼小虾,但并不是每个顾客都能来实地看。主体追溯只能反映大概情形,听说产品追溯能将每顿吃什么、在什么环境生长等细节呈现,我想尽快升级。”史久耀焦急地说。

  生产者的呼声,正得到积极回应。今年,我市将建设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将快速检测、巡查、执法等信息纳入平台管理,为今后全面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创造条件。

  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开

  从“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

  罚,起到的是震慑教育作用;而奖,则发挥引领鼓励作用。奖罚分明、奖罚结合,则能使生产主体提高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这些年,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不断推进诚信体系的建设。

  奉化对农产品生产者主体实施“红黑名单”管理。对列入“红名单”的单位,优先给予各类扶持;对列入“黑名单”的,实行“一票否优”,取消所有荣誉称号和扶持。列入红榜的企业倍加珍惜荣誉,更积极投入农安工作,从以前由政府推动的“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

  今年,王鹤农庄的游客走错大棚,将尚未到农药间隔期的少量草莓混入安全草莓中,王志岳当即决定将这批价值6000元的草莓销毁。有员工建议,差一天就到安全期了,而且混入的数量不多,可用来做草莓酒。“不要毁了自己的招牌!”王志岳的回答斩钉截铁。

  在奉化的不少农产品基地,入口处竖着放心基地公示牌,上面详细标注了标准化栽培模式图、质量控制措施等,同时还张贴着近期质监部门的抽检报告。记者注意到,承诺书上的签字不是印刷体,而是手写的。“这不是作秀,我们要求每个农场的责任人手写,代表的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一份承诺。”邬为民说。

  象山去年开始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巡查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将主体的信用等级评为A、B、C、D四个等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A类记录的单位,在项目申报、公共服务方面予以支持,给予下浮贷款利率等优惠,让生产主体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而达不到A类的生产主体,视情节向社会曝光、增加抽检次数。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记录,已成为生产主体的动力和压力。今年,我市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监管情况作为信用信息的重要内容,实行动态化管理。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诚信责任,强化自律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增强自我约束力。“奉化、象山、慈溪等地在农产品诚信体系上的经验和做法,将在全大市推广。”市农业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随着监管力量的加强、检测能力的提升、监管模式的创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不断向好。市农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积极争取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既是监管部门的自我加压,也是对老百姓期待的回应。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如生产主体多、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不够紧密,特别是对小散户和外来种植户的教育、监管还存在一定的盲区,今后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朱红霞说。

  (本版摄影 何峰) 

  记者手记

  农产品安全监管

  任重道远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老百姓的生活从温饱向小康、富裕转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重视。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今,“吃”的诉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安全和品质成了老百姓最重要的追求。

  面对这个重大考验,面对时代交付的课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从实际出发,进行多种探索。

  “舌尖上的安全”是管出来的,去年7月,象山在风险监控中发现5.6亩地的蔬菜瓜果农药残留超标。5.6亩地分属7户人家,工作人员头顶烈日,一户一户做工作,将这些蔬菜瓜果销毁田中。只有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才能更好地以儆效尤。

  “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制度上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让生产主体对质量和安全心生敬畏。记者在走访中深切地感受到,我市农业生产主体越来越重视质量安全。奉化保丰蔬菜合作社社长葛永伟,为确保这么多农户产出的农产品的安全而绞尽脑汁。去年开始,他把合作社收到的补贴作为10多家农户的“质量安全保证金”,一年中不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每户才能领到500元的补贴。虽然钱不多,但这种制度的制定,带给农户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至上的理念。

  “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市场对生产经营者做出“优质优价”的回报。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尤其是“三品一标”农产品,往往需要更高的投入。能在市场上卖出更多的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是对诚信守法的生产经营者最大的肯定和鼓励。如此,农产品生产供应将进入良性循环。

  “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加强宣传。近年来,社会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误解、谣传,很多都是因为信息不透明或消费者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造成的。象山奉化等地将地产主要农产品的检测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引导公众参与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监管效果和社会反响。通过宣传,让消费者了解追溯体系,通过二维码掌握产品的情况,消除疑虑。

  “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消除监管盲区。目前,规模以上生产主体的监管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小散户和外来种植户零星生产的产品,监管工作无法真正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实施网格化管理”。

  (何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