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项目探索“放大模式” 鄞州区章水镇低坪村是鄞州区为数不多的贫困小山村,人均年收入3600元左右,山村目前均是50岁以上的老年留守农民,其中微残疾人占了山村10%的人数。 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随手微爱社在多次走访低坪村后,发现当地生态资源较好,特别是村里的无患子树,长在海拔800米的山区,拥有良好的品质,无患子的皂苷及其他矿物品质上乘,是被欧洲誉为最佳的洗涤用品。 经过两年实验,由学校生物与环境学院利用古法手工肥皂技艺研发的手工肥皂,在鄞州区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已成为该村的品牌农产品。但目前,肥皂工艺仍需进一步提升,所种植的无患子果树产果量还没有达到需求,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产业的推广也需要网络平台。 浙江万里学院微爱社将这一项目命名为“皂”就未来,带到了大赛现场,他们希望能将这一精准扶贫做到位,同时将无患子皂推广与红色文化、樱花节、李家坑漂流项目等结合,打造出四明山章水镇的休闲旅游特色。 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效应”,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这或许是未来公益创投的发展路径之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点对点’,而是探索出‘用一个支点撬动资源’的新模式。” 这次大赛中,类似的项目不少。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带来的“益起来”社区交互式健康沙龙项目,依托调研数据设计课程体系,向社区提供12个主题沙龙菜单,在讲授中融入互动、沙龙、游戏、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并采用手把手的实操演练方式,让社区居民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简单常见的健康问题解决技能和实际可用的健康妙招。鄞州区志愿者协会带来了“一双红舞鞋”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打算在鄞州6个学校为这些孩子开拓第二课堂,在教授他们舞蹈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 通过对多领域、多类别的项目进行集中评审,评委们发现:今年的公益项目,正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全面发动向精细发展转变,从传统服务向创新服务转变。入围的项目,大多既具有引领性、专业性、时代性,又具有培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公益融合”理念很“拉风” 这次大赛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活动的契机,开启鄞州区“党建”牵手“公益”的第一次联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益创投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一笔‘种子基金’,关键是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自身造血’的能力。”鄞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种支持意味着引入智力资源,使一些潜力项目通过专业指导成为可执行的项目,使缺乏资源的公益项目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充分展示,找到资源支撑,使社会服务的需求方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合适的公益项目和执行方。最终,使公益组织与党政机关、企业、社会之间实现“公益融合”。 “搭建‘城市美容师’爱心驿站,给予环卫工人关怀的同时,如何呵护他们的自尊,这是项目实施中必须正视的问题。”面对评审老师的提问,项目申报方鄞州区美发美容行业协会的公益团队负责人说,在项目设计时,他们已有所考虑,通过“寻找最美美发师”公益评选活动,引导美发师在为环卫工人免费修剪头发时能更加注意服务细节,“评审老师的提问,提醒我们对这一细节还需考虑得更完备些。” “‘挑刺’能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鄞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样在寻找“合作方”时,双方“一拍即合”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据悉,本次大赛所有参赛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公益目标,有创新性,或是以前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公益方向,或是用以前没有被实践过的方式来进行。“另外,可行性、社会效益、可推广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鄞州第六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亮点频现 本报记者 王佳 鄞州第六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日前在鄞州广播电视台演播厅落下帷幕,经过现场路演和专家提问评审,七个项目脱颖而出。 热闹的比赛背后,是满满的爱,也频现创意的火花。 如何让公益项目传播得更远、规划得更好、发展得更长久?在本届公益创投大赛中,鄞州区民政局进一步探索“公益融合”模式,通过公益项目评选、项目图片展、媒体公众见面会、公益机构领袖沙龙等系列活动,促使好的公益项目脱颖而出,得到更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