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崔小明 江北记者站吴红波)“1”叫“挖顶”、“2”叫“财时”、“3”叫“桃源”……这不是特务的接头暗号,而是几十年前湾头菜农们做买卖谈价钱时的独特表达。如今,这些有趣的语言静静地挂在湾头历史文化展示馆的墙上,成了社区居民回望乡愁、追寻记忆的牵挂。刚刚落成的千余平方米的湾头历史文化展示馆,对于湾头居民来说,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江北湾头地处姚江南岸,因姚江进入市区前形成的“几”字形大湾,即被称为湾头,现属于甬江街道。在城市化进程中,湾头地块经过拆迁改造,已经成为江北的CBD地区。湾头的村民告别低洼盐碱地,住进了山水湾小区的高楼洋房。虽然是原拆原建,没有离开故土,但村民仍然怀念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生活。甬江街道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挖掘湾头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建一个社区历史文化展示馆。这一工作在去年6月启动,社区几个年纪比较大的文史爱好者热情参与其中。经过几个月的寻访,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他们整理出了比较完整的湾头地区地域变迁史,尤其是该地区独特的菜农文化历史让人耳目一新。 记者在这个历史文化展示馆看到,展示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历史、文化、党建、行政等沿革。其中“大事记”从明洪武年间一直记录到2014年拆迁结束时,重要的历史事件都被整理出来。湾头名人严信厚、包昌法、计亮年等,不仅有他们的生平简介、取得的成就,还有他们的铜像可供瞻仰。住在湾头社区45幢8号墙门的葛大爷经常带着孙子来博物馆转转。他说,这些前辈乡贤是孩子们学习的典范和榜样。 最独特的是对湾头菜农文化记录。据了解,湾头自清代中期以来,就是宁波知名的蔬菜种植基地,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宁波人民吃的蔬菜大多来自湾头。到本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湾头蔬菜种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主办单位专门安排了一个展馆展示菜农文化,几百个泥人有的手持锄头,弯腰弓背在锄地,有的肩挑手拿,在搬菜,生动地还原了菜农们劳作的场景。旁边的斗笠、蓑衣、犁耙等实物与场景遥相呼应,墙壁上则记录着湾头地区栽种的近百种蔬菜的名字。更吸引人的是他们买卖蔬菜时谈价钱的“密语”,比如“1”到“19”等数字,分别为“挖顶”“财时”“桃源”“箩时”“办时”“茶箩”“新奥”“拖开”“弯牢”“汪掉”“奥兹”“摆乡”“节杆”“挖箩”“三花”“挖足”“挖新”“夫妻”“挖油”等。有关专家认为,虽然这些语言早已不用,但对研究宁波的经济贸易发展史具有参考价值。此外,展馆还记录了湾头原来的路、桥、渡、墩等,让人一看,就如身临其境。 据甬江街道宣传委员徐耀富介绍,下一步他们还将在湾头社区建设一个展望馆,不仅让居民可以追忆乡愁,还可以期盼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