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觅保护古建筑体现责任担当

  陈依元

  

  不久前,江北区义庄巷列入成片危旧房改造计划。拆迁前,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请文保部门进行一次文物普查,结果4幢清末民初的建筑得以发现,受到保护(7月1日《宁波日报》)。

  不限于保护已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筑,而是超前谋划,在旧小区拆迁前组织力量寻觅保护古建筑,体现了历史文化守护者的担当,江北区政府的做法值得点赞与弘扬。

  保护古建筑的前提是寻觅、发现。各地历史性建筑体量巨大、形态各异,类似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往往藏身幽幽深巷、荒村野郊,除非有文保人士或热心市民报告,否则不易发现。义庄巷地处宁波闹市区,其中还隐藏着如此有价值的4幢古建筑,若是偏僻小巷说不定更多。以往的惨痛教训是,往往待一片老小区快拆光了,古建筑才“露真容”,发现其保护价值巨大,但后果已难以挽回。故“寻觅”意识尤为重要。没有新发现,就不会有新文保单位。各级文保单位名单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历史文化遗存的不断发现而日益丰富。

  在当今城镇化的隆隆推土机声中,这种寻觅、发现观念尤其值得倡导。缺乏这种观念,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与随意对待古建筑的心理暗示,大批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就会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古代宁波子城图显示,那时城中有众多寺观、河道、城楼,近代时许多仍存。但随着后来的“造城”运动大多湮灭。若它们能遗留十分之一,宁波古城形象也很壮观。

  南塘老街一期开放后,曾有游人感叹“太短了”。这一带旧属南门三市,古屋连片。有学者考察,“南水关外的南塘河沿河的房子鳞次栉比,整整一排有数里长……”假若沿河老屋都保留下来,远不止时下南塘老街一期的一里之长。自古以来的南门商贸繁盛区以及如今天一广场、镇明路一带的联片古宅,还有19世纪的孔庙、天封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20世纪初的东大路旧貌、老日湖沿岸建筑……大多消失在历史风烟中,给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憾。个中原因有些属不可抗拒的(如战争),有些人为因素却是可以避免的。宁波其他街区也存在类似缺憾。  

  宁波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水城。假若我们在历年的城建中少填河道湖泊,在“大拆大建”中手下留情,那么原汁原味的老街、城墙、老宅、庙宇、古桥就会比今天所见到的多得多。多年前冯骥才就疾呼,“最近30年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被毁灭!”“来者不可追”,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借“旧城改造”之名对古建筑扫荡与破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千姿百态的城市全部推平重新“改造”过。国外城市如巴黎、国内城市如扬州,规定在旧城内不许建新建筑。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是政府,文化遗产的第一发现人也应当是政府。

  没有发现就谈不上保护。发现、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意义巨大。一则,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宁波的众多名人故宅、古藏书楼古会馆古书院、古村古桥古戏台……是宁波海商文化、商帮文化、书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见证。这次专家判断义庄一号建筑应为浮石亭孙家宗祠和孙氏义庄地块,其中蕴含着江北商帮发展史信息。二则,它们是地方文化传统和民俗乡愁的载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样的寄托物越来越少。在一次城市国际化咨询会上,中外专家认为“有文化个性的城市才有国际影响力”,提出让“乡愁”助力城市国际化。三则,它们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与旅游价值。假若丽江、凤凰、前童没有那些古建筑,谁会去呢?江北城区老建筑以西式或中西结合的近现代建筑为主,而义庄巷历史文化建筑遗存则多是传统的宁波本地建筑,它的存在是江北区建筑多样性的完善与补充,为研究宁波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差异性提供了佐证。

  保护文化遗存,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DNA。珍视、守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也就保住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寻觅保护古建筑功德无量,应让丰富多彩的古建筑遗存成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有力的证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