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阳”绿色网吧指导青少年上网。 |
 |
巧手阿姨工作室教小朋友做端午香袋。 |
 |
香香爱心理发队上门为老人理发。 |
 |
“爱心集市”上手工作品爱心摊。 |
本报记者 张 昊 通讯员 沈静萍 仅有10名社工的社区,究竟可以为居民提供多少优质的志愿服务?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社区的答案是:从一个人的吃喝拉撒到精神慰藉,甚至到临终关怀;从晨曦中闻乐而起的轻盈舞姿到深夜小巷中巡逻值守的身影……一天24小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都能从社区志愿服务中获得帮助。 近年来,红联社区大力培育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的“红色头羊”,积极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志愿服务作用,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为花蕊、56个社会组织为花瓣的志愿服务“金葵花开”动人格局。 红色头羊引领,金葵向阳花开。以社区为平台、培育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骨干力量,专业社工为支撑,创新社会治理的“四社联动”,让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相互支持、渗透融合,居民自治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党建创新亮点频频闪现,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有效增强,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的幸福美好家园。 “四社联动” 以社会组织支撑社区志愿服务 夏日的红联社区,到处充满着无穷的活力。走进宽敞明亮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大楼,立刻会被各种眼花缭乱的社区志愿服务所包围:孤寡老人安坐在一楼享受舒适的足疗服务,香香爱心理发队中72岁的负责人赵冬香正在为居民一丝不苟地剪发,二楼的戏曲迷们专心致志地排演着越剧《碧玉簪》,为社区每月一次的党员爱心集市汇演做着精心的准备。转到三楼,一场好看的电影为放假的孩子们带去无尽的快乐,童稚的欢闹也没有影响到隔壁房间正全神贯注于剪纸的老人,他们的作品最终也将出现在爱心集市,并汇聚到社区的公益基金中。 这幅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画面,让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寅红非常自豪。“社区居民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只要有需求,都能在我们这里找到提供对应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 让她有如此底气的是红联社区拥有堪称豪华的社会组织“阵容”:红联社区目前已经打造学习、文体、融合、服务、公益、治安等六大类型社会组织56个,拥有成员2000余人。学习型组织中,“百姓大讲坛”让“草根”当主角,百姓事百姓讲,每月一次主题鲜明受人追捧;文体型组织中,“甬剧班”“拥抱明天”等艺术团在外聘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说拉弹唱、翩翩起舞;公益志愿型组织“金葵花”爱心集市,集中提供血压测量、维修缝补等服务,拾掇起流淌在血脉里的暖人爱心;服务型组织“巧嘴阿姨工作室”“相约健康吧”等为居民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融合型组织“和谐共建理事会”,融合海警二支队、学校、医院等共建单位的力量,吸引更多群体和人才参与社区建设中来;治理型组织集结15个小区业委会的力量,为小区居民打造“安全防火墙”。 “社区担子重千斤,社会组织挑八百”,在一天24个小时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都能从社区获得帮助。而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的“好帮手”,就是活跃在街头巷尾的56个社会组织。这也让红联社区每万人社会组织拥有量在全省位列第一。 然而,多年前红联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却是因为社工少事务繁杂而捉襟见肘。地处小港街道中心区域的红联社区,是一个农、居、商混合的老社区,辖区居民1.5万人,而社工只有10名。刚来到社区工作时,走访社区数百位孤寡病残的老人就让徐寅红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时,徐寅红一天只能去两三家,每家待的时间也不长,特别让她心里难受的是,老人提出的诉求根本无法一一满足,更不用说提供什么优质志愿服务了。 在上万人的老社区里,许多纷繁复杂的工作,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社区没人力做、也没精力做,怎么办?红联社区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老年人协会、企退人员之家、香香爱心理发队、《朝阳花》宣讲队……在北仑率先推行基层民间组织备案管理工作改革的时机下,这些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备案制的方式获得了相对明确的“身份”,可以名正言顺地承接社区部分工作和活动,真正实现了社区参与主体多元化,一下子激活了志愿服务的能量。 养老志愿服务在这个老社区角色更为重要。面对老人的多样化需求,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金葵花”志愿者服务队、“一滴水”志愿服务队、相约健康吧、香香爱心理发队等公益型社会组织对应承接家政、陪聊、助行、送餐、修脚、理发、健康保健等“针对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这一切真正受益的是社区全体居民。每个社会组织成员毫不吝啬地付出真诚、周到和最体贴的志愿服务,使整个社区变成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友爱的大家庭。 北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邱海国说,红联社区以社区为平台、培育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骨干力量,专业社工为支撑,创新社会治理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使社会组织成为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专业化、岗位化、品牌化的运作,推动志愿组织和社会组织融合发展,使得红联的经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推广复制的重要价值。 “红色头羊” 以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 小小社区,何以能孵化培育如此之多的社会组织呢?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的墙上悬着一幅书法,上书七个大字“红色头羊红联风”。徐寅红笑着说,红联社区好人多、能人多、正能量多,这股志愿文明新风之所以能吹得起来,秘诀就在“红色头羊”。 红联社区挖掘和找出居住在社区的有闲余时间、有奉献精神、有才能专长的老党员、老干部,以他们为“领头羊”和骨干,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带头组建社会组织。 “孵化社会组织要靠领头羊,领头羊就是我们的党员。社区还在党员人数较多且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稳定的社会组织中建立服务型和文体型两个党支部,在社区公益基地的各个服务阵地都设置党员示范岗,使广大党员成为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动力源。” 第一党支部书记赵冬香自学了一手理发的好手艺,她发现社区内理发店很多,但真正能为老年人服务的却很少,她便联系了几个会剪发的老姐妹,组成“香香爱心理发队”,专门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残疾人、患病的人上门免费理发。 一位患有咽道疾病的老人住在医院行动不便,头发三个多月没理了,专业理发师因为嫌脏,不愿意为老人理发。赵冬香得知后,专程赴医院为老人理发。有人提醒她戴上口罩。赵冬香却认为那样做是对老人不尊重,更何况自己是个党员,就没理会这些。老人担心她也只是偶尔做一次好事,赵冬香却爽快地承诺:“以后我会一直帮你剪下去。” 六年来赵冬香毫无怨言地坚持着这项志愿服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诚恳地说:“为别人服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怕脏怕累那就不要做,既然要做,就会有牺牲,我就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共产党员林爱茹是文体型社会组织负责人,她发挥文艺特长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生活。在她的感召下,富有才艺的居民吴成伟主动提出组建文化宣教队,包下了社区所有板报宣传工作。当时已经67岁的他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成了一名中共党员。他朴实地说:“我在参与社区服务中感受到了党的力量和温暖,我不为名不为利,就是想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居民为社区服务。” 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王侃认为,红联社区一方面鼓励党员加入民间组织,另一方面吸收民间组织骨干入党,既拓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又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对民间组织的引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骨干与民间组织的骨干,这“两个骨干”相互交叉契合,使得社会基层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这无疑是个好办法。 今年85岁的老党员王义德是老年协会的“红色头羊”。他每天早出晚归,关爱孤寡、病残、独居、高龄老人,除了做好结对帮扶等组织工作外,自己也经常去看望这些弱势群体,逢年过节更是户户必到。在他的带领下,居民积极参与企退人员之家、老年人协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老老结对、老小结对,邻里互助。 如今,“红色头羊”式的党员志愿者不断涌现,社区一百多名党员70%活跃在各类社会组织中。这些“红色头羊”的带领,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社区居民也纷纷加入各类社会组织,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文明素养,邻里更加和谐,居民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 在党员的带领下,除了开展自发性、常规性志愿者活动外,红联社区结合居民需求,还推出每月一次的大型综合服务项目———“金葵花”党员爱心集市,集中开展文艺演出、家政服务、手工作品义卖等活动,展示各支志愿服务队伍风采,“这同时也就是基层党组织生活日,我们把党内资源与社会组织资源、共建单位资源、社会资源等有机结合,广大党员发挥各自才能和爱心为前来‘赶集’的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文艺表演、爱心义卖等,公益所得用于对接困难党员、弱势对象的‘微心愿’。” “金葵花开” 以完善的服务管理机制激发活力 王义德长者服务工作室、巧嘴阿姨工作室、红花园、企退人员之家……各种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整个红联社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如何让大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孵化好、服务好、管理好、激励好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呢? 去年5月,投资600余万元,建成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正式投用,专门用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承担着“孵化培育、组织建设、项目策划、资源链接、政社联动、自治服务”等六大功能。 记者还看到,社会组织培养发展服务中心大楼充分利用大楼内外走廊、广场,设置“真情园”“同心廊”“慈孝墙”,以居民为本,真情服务,党群同心、齐心协力,让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成为“居民之家”。 徐寅红说,红联社区还制定出“优选头羊、建章立制、备案登记、筹划项目、组织参与、运作实施、跟踪评监”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流程,结合与多家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引入专业社工等手段,为社会组织从初创到成熟提供了一系列服务。 “我们探索打开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之路,条件成熟的部分社会组织通过收取学费,聘请专业老师、购置专业工具,有效提升社会组织自我建设能力与服务质量。” 红联社区拓宽视野,打破地域束缚,在全社会中寻找共建力量。通过搭建活动平台、策划公益项目等方式调动共建单位积极性,使其在文明创建、文化交流、扶贫帮困、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打开心扉,阳光进来———为社区弱势群体营造一个温馨港湾”“牵手同行———为二次留守儿童绘就多彩人生”“幸福来敲门———关爱病残孤寡老人,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些兼具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公益服务项目,借力社会资源,为社区特殊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其中的“温馨港湾”心理工作室,联合了宁波市精神病院等合作伙伴,由医院专家与专业社工为有需要的居民开展心理咨询,唤起来访者自助、自救的意识和行为,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社区非常重视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些运作不规范、不科学、没有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培育和入驻一些群众需求大、社会效应好、生命力强的社会组织。逐年提升的群众参与率,更是组织活力的最好诠释。 在长期规范运作过程中,社区志愿服务一改以往“大众化、低效化、阶段化”的局面,呈现出“专业化、高效化、常态化”的态势。社区在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中,不再局限于“蹦蹦跳跳”了,而是转向“扶贫帮困”“嘘寒问暖”“解疑释惑”,转向服务社区的弱势群体、服务社区公共事业、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全方位”“立体式”服务上面。其中的志愿者也通过接受合作伙伴与专业社工指导、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和团队服务水平。 为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社区还制定“激励回馈法”,依据志愿者年龄、履历、特长等将其合理分配,成立“积分银行”。志愿者根据服务时长(一小时起计算)在银行中“存入”积分,当达到一定分值便可“取出”积分换取由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的免费理发染发、自培绿植、自制手工艺品等“福利”。以天为服务单位、常年在社区服务的志愿者采取积工制,可在年底统一领取奖励费。 社区公益基金,则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利用中心各功能室展示区域、“金葵花”爱心集市、淘宝网等多个平台,为社会组织作品进行爱心义卖,义卖所得款项及社会捐赠款统一存入基金,专款专用。除了支付制作成本外,其余都用于帮扶弱势群体及完成社区居民微心愿。 魅力红联,处处充盈着生动与浓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相互支持,渗透融合。目前,红联社区管理协调56个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开展活动与服务,以社区党总支为花蕊,56个社会组织为花瓣的“金葵花开”发展模式逐步形成,2000余名志愿者共同描绘出和谐共荣的多彩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