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银行”:
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朱晨凯

  

  近日,宁海一景区推出“垃圾银行”模式,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只要将垃圾袋装满,就可兑换土鸡蛋、麻糍、番薯面等。不到一个月时间,“垃圾银行”累计吸引游客存储垃圾近5吨,景区日垃圾量平均下降三分之一,节约环卫成本约10万元(7月1日《宁波日报》)。

  “垃圾银行”可说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开办“垃圾银行”后,景区节约了环卫成本,效益明显;对游客来说,看到自己的劳动换来了环境整洁,必然有利于其文明习惯的养成与环保意识的提升。

  文明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让人担心的是,如果“兑换”停止,乱丢垃圾的现象会不会重现景区?之前有媒体报道,上海推行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三四年后,许多小区负责垃圾回收和派发奖励的服务中心就关了门,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随之少了很多。“垃圾银行”会不会重蹈覆辙,并带来连锁反应?景区应未雨绸缪。笔者认为,既然景区有意激发游客热情,使其主动参与环境治理,那么实现途径就可以不局限于“垃圾银行”,而应具备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并在执行中融入更多环保元素,尽量“多一条腿走路”,避免一旦“兑换”停止后的“烂尾”。

  土鸡蛋、麻糍、番薯面,总会有吃腻的一天,好习惯却会长期伴随左右,这才是游客需要带走的东西。当下,景区不妨在“垃圾银行”的奖励内容上先丰富起来,除了兑换土特产,还可以有一些“绿色奖励”,比如兑换绿色盆栽、营养土壤等,让游客把绿色理念带回家。同时,开发一些垃圾变废为宝的体验项目,比如引导游客自己动手,进行废弃塑料瓶再利用等。除了“奖”,“罚”也不能丢,对乱丢垃圾的游客要有惩罚性措施,比如“罚”当绿色宣传员等,同样可以强化游客的环保观念。

  “垃圾银行”是不是成功,答案不仅在游客“存”了多少吨垃圾,景区节约了多少成本,更在于游客离开景区后,这份自觉能不能带到日常生活中去。对景区来说,如果能够跳出“垃圾银行”看得更远,以传递环保理念为特色进行多方面努力,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