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赖赛飞 李维昶 核心提示 60年,沧海一粟。 1956年8月1日的那场台风,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的风力极强、破坏力极大、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台风,被载入史册。同时作为“恶名昭著”的台风,它在登陆地———象山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 距离“八一台灾”60年后的今天,当年风暴潮最为肆虐的地方———象山县南庄平原,已是一片繁华,从金沙碧海的松兰山度假区经过郁郁葱葱的田野进入万家灯火的丹城,沿途如此宁谧、祥和、美丽。只有海边高高耸立的海潮标记,在时时提醒我们,这里曾经遭受过天劫。 弹指60年,从前的稚子已儿孙满堂,从前的青壮已垂垂老矣,而老一代已安然长眠。一切都变了,只有记忆。 今天,我们重提这样一段往事,除了追忆,除了缅怀,更重要的是,想留给今人、后人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 历史告诉我们:宁波,这座始终立于“风口浪尖”的城市,需要时刻绷紧“防台”这根弦!历史更告诉我们: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浩 劫 象山,1956年的7月,瓜熟稻黄的7月,风暴孕生的7月。 1956年是中国农历丙申年。那一年,中国广大农村正在掀起从初级农业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大步迈进的高潮。 这一年的夏天,浙江省全省700多万亩连作稻长势喜人。这一年,象山县第一次种植这种稻穗长长、稻杆粗粗的连作稻,亦是丰收在望。 当时的中共象山县委机关报《象山报》刊登了这么一则消息:“桥头林高级社连作早稻已普遍抽穗、开花,估计如无意外灾害,每亩可收520斤。” 也在这一年,象山当地老百姓感到气候非比寻常。这一年的入梅提早了半个月,出梅又提前了20天,这是不多见的。从6月中旬开始,象山进入了酷暑,干旱高温的天气持续了一个半月,这也是很少见的。 而在象山湾外的辽阔洋面上,这一年,海水在森然蒸腾。入夏,一个恶魔,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旋涡悄然生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气象卫星。没有一个人的目光,能够穿越象山湾,直达太平洋上马里安那群岛海域。 距离这片海域2000公里以外的象山,人们只是感觉台风可能要来了。 台风到来前,宁波专区、宁波市和专区各县以及象山县(当时象山县隶属舟山专区)开始部署防台工作,象山县还成立了抗台指挥部,指挥部设在林海乡门前涂的龙王庙里。 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们,60年来还不能忘记一种“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那是被当地群众称为“海底雷”的声响。那年那夜的“海底雷”,比任何一次台风来时都要响,连绵不断。 7月31日午夜,风魔终于撕下面纱,完全暴露了狰狞的面孔。近中心最大平均风速达到70米/秒、瞬间风速90米/秒的特大台风在象山登陆,飓风掀起的巨浪有10余米,排山倒海,越过门前涂堤坝,吞噬了象山整个南庄平原。 这场台风威力惊人,龙王庙里200多公斤重的磉子和村里的捣臼、碾子漂到河的对岸;在门前涂两边碶门港避风的船只,有的被狂涛掀翻沉没,有的漂至仇家山、山头董、刘夹岙、河东等地。其中两艘在新碶头港避风的排水量达四五十吨的三桅运粮船,被飓风狂涛“抬”过坝顶,“飞”上了山,一艘“飞”到仇家山强盗门;另一艘“飞”到5公里外的姆龙洞山麓高坎墩。 8月4日,国务院在抗台救灾紧急指示中说:这次台风风力大、范围广,受灾范围1000公里,受灾地区有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受灾最严重的是浙江、安徽。浙江是人员伤亡最多的省,死亡4925人。其中,象山县死亡人数占全省的69%,是受灾最惨重的地区。 宁波党史二卷中这样记载: 象山县仅粮食、物资的直接经济损失326.5万多元。全县共有3402人死亡,5503名群众受伤;12个村庄全部被毁,7.7万间房屋倒塌,2.9万间房屋被损坏;465处海塘、碶门被毁坏,11.7万余亩农田被淹,其中10多万亩早稻颗粒无收,2万多吨粮食被毁;4万余棵大树被连根拔起,5万多亩毛竹有40%腰折;102艘船舶被冲走,246只渔船被毁坏。 ●英 烈 1956年7月31日下午5时刚过,天空已是一片漆黑,台风裹着滂沱大雨横扫象山南庄平原。“轰隆隆、轰隆隆”的“海底雷”愈响愈烈。 时任象山县委宣传部部长、抗台前线总指挥的韩桂秋,紧急召开了抗台抢险会议。 会上,韩桂秋提出了一个口号:“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站在抗台抢险第一线,身先士卒,保护群众在先,撤离在后,要不惜牺牲自己,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龙王庙即将坍塌时,刚从塘坝返回的韩桂秋大喊:“庙要倒了,大家快爬到屋架上,抓住木头就能活命!” 但屋架离楼板有3米多高,韩桂秋对大家说:“踩着我的肩膀上!”几个小青年踩着韩桂秋的肩膀上去了,韩桂秋把儿童一个个递上去了,几个年纪大的妇女执意不肯,说:“女人从男人头顶上爬过去,罪过!”韩桂秋硬是把她们顶上了屋顶。 屋架上的群众俯下身子,想把韩桂秋拉上去,但此时韩桂秋已是精疲力竭,够不着上面伸下来的手。于是,他想从断墙往上爬,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断墙倒塌了,韩桂秋掉入水中,被汹涌的巨浪卷走了。 “八一台灾”中,象山县像韩桂秋这样牺牲的党员干部有50名。 县农林科副科长翟汝佐、县委组织部秘书何双林、县农林水利局技术员许采梁3人,根据韩桂秋的嘱咐,到新碶头村去通知群众转移。当他们靠近村子,大声疾呼要群众转移时,一阵狂涛呼啸着把他们卷走了。 县文教科科员赵启亮,因救护群众,来不及爬上木排,被倒塌的砖墙击昏,沉入水中英勇牺牲了。 象山渔业指挥部周澄明,领命前去保护粮仓,路上被巨浪冲来的杂物击昏,壮烈牺牲…… 每一次灾难救助现场,都少不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八一”台风也然。他们中有3人为救灾而牺牲。 8月2日,驻舟山海军某部冒着狂风暴雨,驾登陆艇在象山鹤头嘴登陆,投入抢险救灾战斗。 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抢险突击队,守住门前涂的海堤排水。有位在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多处负伤的战士冲在最前头,当海水从海堤缺口涌入时,他大喊一声“快跟我来”,就第一个纵身跃入水中,其他战士也奋勇跳下,筑成人墙。 22军191团驻象山3营战士何文斌,苦战了一天后,昏倒在山脚边。迷迷糊糊中,他忽然听到耳畔有孩子的哭声,他清醒过来了,发现声音来自200多米以外的山脚下。 何文斌拖着疲乏不堪的身子,一步一步地向山的方向爬,沿途留下了长长的血迹。 孩子得救了,而何文斌因为虚弱无力,滑入水中,英勇牺牲了。 1956年8月2日,人民解放军救起的落水群众有300多名。 ●大 爱 当地百姓的自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给这方劫后的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温暖和希望。 “八一”台风登陆后的第二天早晨,象山县委即作出决定,认为灾后的最紧要工作是打捞和埋葬尸体、安置无家可归灾民、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和尽快排除咸水等。 台风里,南庄区死了3000多人。绝大部分尸体随着风浪冲到半河、梅溪、丹城、洋心、白石等地的河沟、高粱地、玉米地。天气炎热,须立即动员当地群众尽快加以埋葬。县委动员了500多名群众,和机关干部一起,组成8个捞尸、埋尸安葬队,每人带一块白毛巾、一只白口罩和一小瓶白酒,分头打捞、埋葬尸体。 同时,丹城五村支部书记周云照等18人,驾着3艘船,前往门前涂碶门开闸排水。 当时象山还没有连接内陆的公路,支援象山的人员、物资都要在宁波乘8个小时的船到象山白墩上岸,再步行10公里到达丹城。 抢救和安置灾民,抢救物资,组织防疫,送重伤员到宁波、舟山治疗等工作也有序开展。 8月4日,舟山地委来电:将于本日17时前派两架飞机在丹城东塘山上空投粮食,准备15米长2米宽的一块白布记号,白布四角烧4堆火。 下午5点,夕阳映照在丹城,暴雨后的傍晚格外宁静,只见两架飞机越过山岭,低空盘旋在丹城上空,随后盘旋下降,一个个小包裹雨点般落下。这些包裹里,是省级机关、大专院校食堂等单位赶制的炒米、面包、饼干等慰问品。 飞机空投对灾民鼓舞很大,大家高呼:“毛主席派飞机来看我们了,我们有救了。” 晚上,舟山地委又运来大米3万余公斤,还派来了携带大批药品和医疗器材的防疫队。 从8月2日到5日,救援人员从海水中救出灾民数千人。在中央和省、地、市各级的关怀下,1.4万多名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 台灾中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帮助。当地政府在山头董、仇家山等处建造房子,一个人能分到一间房,十几平方米,两个人以上分到一间半房子,两户人家可分到三间房。 灾后两三天,各种尸体、杂物就开始腐烂,严重污染空气和环境。象山得到了省、地、市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从杭州、舟山抽调来的67名医务工作者和本县的40多名医生一起,组成医疗防疫队奔赴重灾区,免费治疗伤患者,并调来500公斤“六六六”粉、250公斤漂白粉、200多公斤“二二三”乳剂和24台中型水泵、抽水机,用来排出污水,消毒防疫。 历史上“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状况没有在象山出现。经过半个月的苦战,象山安然度过了灾后传染病的爆发期,成功排除了疫病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