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这就是一只脚跨进城市门槛的“半城人”。因为难以融入新的城市,他们和“土著”又常产生矛盾,给公共秩序和基层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并非慈溪的特例,而是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40%。这超出16.1%的差额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大背景下,成了尴尬的存在。他们的城镇化只完成了一半:实现了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却无法获得与全方位公共服务挂钩的市民身份。 正如文中的吴立彦所说,流动人员最担心的就是子女上学、生病受伤、买房落户等现实问题。只要这些问题不解决,他们依然是“漂在城市”。慈溪建立“和谐促进会”的积极探索,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半城人”的实际困难;但要让他们彻底摆脱两难处境,仅靠民间组织的“体制外援助”和流动人口局的指导,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深化改革促进“半城人”在城乡间的自由迁徙,创造条件鼓励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就近转移,使他们在城乡均能享有更多“让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迎来乡村和小城镇的新生。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户籍改革正在不断融化坚冰,自由流动的劳动要素有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释放新的红利。目前,中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达29个。我们欣喜地看到,慈溪已于2015年12月31日在我市试点启动户籍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差别。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宁波将出台户籍改革政策。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要想做大社会福利的“蛋糕”,也不能一蹴而就。据悉,到去年年底,慈溪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为户籍改革扫清了障碍。但由于慈溪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80.5%,实现住房保障权益城乡统一还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仍需逐年推进。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慈溪,以上数据也仅针对当地目前的户籍人口,还不包括90多万“半城人”。 让“半城人”不再尴尬,让城市不再拥挤,让农村不再荒凉———要在我国转型期实现这“三位一体”的新目标,最大的动力依旧来自改革。在政府专注于逐步改革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老市民和大气的慈溪人一样,向他们伸出友善包容的橄榄枝。我们的城市早已离不开流动人员,和谐共存才是“多赢”之道,这正是慈溪“和促会”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项一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