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意见》提出我市要重点补齐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服务、改革落地等六大短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奋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查补短板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砥砺前行、奋勇攀高的过程。从短板最突出的地方发力,必将掀起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让我们用几张图来读懂这份指导我市今后一个时期补好短板再创优势、用好长板再攀新高的行动纲领。 本报记者 张昊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核心目标 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来抓,紧紧扭住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着力点,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建设,到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基本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实施‘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瞄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实施智能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打造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新经济发展样板城市。” ———《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市科技局局长黄利琴:这次市委全会研究部署补短板工作,科技创新作为补短板“当头炮”,是市委市政府全面分析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精准判断,我们倍感肩负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全市上下的殷切期待。 下一步,将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跨越,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创新布局,谋划启动100个重大装备、重大关键技术专项,发展“互联网+设计”示范专项,到2020年实现500项关键技术突破,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技术水平进入行业前沿,拥有一批在全国领跑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补齐城市品质短板 核心目标 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强对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的统筹,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城市空间格局从行政圈层式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转变,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强化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开工建设甬金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争取开工建设沪嘉甬跨海铁路,谋划推进杭甬城际铁路、沿海高铁、沪甬跨海通道建设。继续推进宁奉城际线、余姚城际线建设,谋划推进慈溪城际线建设,打造都市区1小时轨道交通圈。” ———《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劳可军:有差距正视差距,有短板补齐短板,是交通委党委和广大交通人的一贯作风。我们将用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更拼的干劲,坚决打赢补短板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全力以赴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 打造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就是宁波都市区范围内1小时全覆盖,宁波都市区到省内其他都市区和上海核心区1小时,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为实现这个目标,公路实施“加密工程”,安排重大项目107个,铁路全面推进“联网工程”,安排重大项目10个,今年新开工甬金铁路、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一期、宁波至庄桥增建四线以及宁波动车所,机场重点实施“扩能工程”,港口积极推进“提升工程”,场站着力实施“枢纽工程”,构筑形成以高铁为核心的对外枢纽体系。 补齐国际化发展短板 核心目标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强化港航物流服务中心和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功能培育,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准。 “打造高能级开放大平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梅山新区,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开放和创新大平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全面落实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探索跨境电商外汇管理、税务管理机制,完善仓储、物流、支付等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跨境电商创新发展高地,力争到2018年跨境电商贸易额突破150亿美元。” “营造投资贸易便利化环境。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和接轨国际的市场规则体系,争创全国贸易便利化综合试验区。” ———《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陈秀忠:深入查补国际化发展短板,是市委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推进我市港口经济区建设、跻身大城市第一方队的重大举措。认真查补开放性经济发展短板,是当前全市商务系统的首要任务。 在具体工作上,全力争取五个突破:实施外贸提质增效工程,争取在价值链跃升上有新突破,实施外资招商攻坚工程,争取在招引大项目上有新突破,实施主体培育工程,争取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上有新突破,实施开放平台创新工程,争取在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上有新突破,实施国际合作拓展工程,争取在对外开放领域上有新突破。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核心目标 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山海宜游之城,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全覆盖,搞好中心村村庄设计。开展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合格村、示范村、示范镇乡和风景线创建,到2020年,全市美丽乡村合格村达到1000个、示范村150个、示范镇乡30个、风景线50条,全市三分之一县(市)区培育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推进农村环境全域整治。” “推进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建设,扩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影响力。” ———《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奉化市委书记张文杰:生态既是奉化的优势,更是奉化发展的动力。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融入主城区的重大机遇,突出自然环境优势、新增空间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聚焦承担宁波功能分工,围绕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名城,全力补齐生态建设短板,打造美丽经济,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 在打造美丽品牌方面,将认真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抓住佛教名山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快浙江佛学院、弥勒圣坛等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弘扬弥勒文化正能量,扩大雪窦名山的海内外影响力。 补齐民生服务短板 核心目标 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强化政府职责,引导社会参与,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全市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到2020年,完成薄弱学校改造100所。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统筹推进城乡设施适老化改造,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联网,到2020年,65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健康管理。” ———《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我们将坚持共享发展,着力促进教育惠民利民,力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下阶段,将着力打造优质乡村学校,实施为期五年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编制、职评、待遇、专业成长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让乡村学校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极。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办学提升质量”行动,对基础薄弱的中小学进行结对帮扶,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到2020年,完成薄弱学校改造100所。今年推进中小学校热水淋浴工程和LED灯具改造计划,全市中小学校阳光厨房建设率达到35%,提升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今年新改扩建60所幼儿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确保75%以上的幼儿入读普惠性幼儿园。 补齐改革落地短板 核心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继续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和促进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为补短板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全力抓好‘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等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力争试出典型、试出样板。积极争取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等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改革试点,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创造更多制度红利。加强改革试点经验总结推广,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宁波模式’。” ———《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周健:补齐改革落地短板,在整个补短板工作中占据着全局位置。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三权”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改革,列出改革项目清单,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推动重要改革,既要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党委政府必须发挥抓纲带目的主导作用,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又必须尊重人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