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元 慈溪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保护基地,这几天,公司订单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中,我市突破就项目保护项目的常规思路,将其纳入社会经济生活中进行生产性保护,一批濒危的非遗项目焕发生机,取得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双赢(7月8日《宁波日报》)。 去青海旅游,你可能会带回热贡唐卡;去苏州旅游,可能会带回苏绣;也有可能会带回陕西户县农民画、安徽宣纸……非遗产品是一个地方最深刻的烙印,最能代表当地文化,也最能吸引外地人目光。但非遗是“易碎品”,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我市创造的“生产性保护”做法,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好思路,是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 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其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遗是“活文化”,它应活在民间、活在民众中,应借助“生产性保护”永葆其生命力。 非遗“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其特点是不能脱离民族、百姓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众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任何非遗的产生、形成,都与民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社会认可分不开,而要让其具有生命力,能被传承、弘扬下去,也必须让它在百姓生活、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在“生产”中传承、保护。脱离生活、生产,孤芳自赏,束之高阁,只会加速湮灭。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这个“人”包括“非遗”传承人与接受人、影响人———广大民众。前者大多年过古稀而接班人难寻,年轻人往往不愿入行。政府若能对保护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的项目,给予一定补助,同时,采取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非遗产品、服务和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进行资助,使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有机共生,让年轻人看到光明的前景,就利于避免非遗失传之危险。就后者而言,也应让非遗产品走近百姓,让其“活在民间”。 非遗是“活态流变”的活态文化。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流动之水不会变质,常转之轴不会蛀蚀,都离不开“动”。故步自封、僵化不动、不愿发展,或仅限于单纯保护而不利用,失去社会认可,“非遗”就有被“蛀蚀”的危险。 非遗门类众多,我市重点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这3类领域,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生产性保护”,业绩斐然。如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首创驻馆创作的方式,引进9名创作人员创作、生产高档竹根雕礼品。目前象山竹根雕已成为国内知名艺术品牌和文化产业名牌,成为县重点文化特色产业。鄞州成立金银彩绣有限公司,几年来佳作迭出,获奖不断。其研制开发的艺术品及日用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市骨木镶嵌、泥金彩漆、金漆木雕的非遗传承人纷纷开设工作室,开门收徒,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近年来,市有关部门还策划包装非遗产业项目近40项,先后在国家文化产业网、义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进行项目推介。 生产性保护,有望让众多非遗技艺重返民间、重放光彩。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非遗”之树才会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