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一锅端”
反映公共精神的缺失

  范 昉

  

  截至目前,宁波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已达到68%。如果相信这个统计,未免过于乐观。事实上,垃圾分类实施后,不少居民还在乱投乱放。负责处理厨余垃圾的宁波开诚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统计显示:送到这里的垃圾,厨余垃圾占57%,43%是其他垃圾。这说明,垃圾分类基本上还处于“一锅端”的状况(7月11日《宁波日报》)。

  按理说,我市垃圾分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宣传也很到位,垃圾分类并不复杂,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但为什么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呢?据笔者观察,这种“一锅端”现象,很大原因在于一些居民把心思专注于自己的小家,对于家门以外的区域,对于公共空间,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逃逸”态度。管它外面脏乱差,门一关了事。垃圾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产生的,但只要出了家门,它就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与我何干?这种想法很是要命———缺乏公共参与、公共关怀、公共精神,包括垃圾分类不到位这样的“公地悲剧”就难以避免。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一些人是自觉去做的,但看到大家“一锅端”,认为少数人的分类失去了意义,也就不再坚持。我个人就是这种情况,内心颇为纠结。社区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微缩版,是业主一个放大了的“家”,每个业主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参与和分享的权利。广而言之,整座城市何尝不是如此,公共空间人人有份,需要每个公民共同维护。 

  提高城市品质,加强公共治理,必须标本兼治,且重在治本,即培育公共精神。打造现代都市易,培育公共精神难。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快补齐公共参与、公共关怀、公共精神这块城市品质短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